分享到: | 更多 |
正因为权力发生了异变,转而成为个人乃至小群体牟利的工具,所以在某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发生一些咄咄怪事便不难理解
据新华社报道,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环保部门地位的迅速提升,环保系统已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新领域。参加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日前表示,在一些地方,环保腐败已形成“完整利益链条”;更令人诧异的是,某些环保部门竟成为环境污染“合法化”的代言人。环境污染屡禁不绝,与部分地区“以污养污”的环保工作思路密不可分。
“以污养污”,似乎是一个新的词汇,但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其实一点儿也不新鲜。如交通部门治理超载,但很多地方只要车主交了罚款就可以继续超载,进而形成了“越超越罚越罚越超”的恶性循环。类似“以罚代管”的模式不是在许多部门都曾经发生,甚至当下仍然存在?
就本质而言,貌似新鲜的“以污养污”和公众熟悉的“以罚代管”并无任何区别。因为在表象的背后,暴露的是同一个问题,即权力的异化。成立一个机构,设置一些岗位,经过法律授予一定的权力,原本意在为了增进社会的福祉,但事实是很多时候都偏离了初衷,仿佛权力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养一个机构、滋润一个人群。
正因为权力发生了异变,转而成为个人乃至小群体牟利的工具,所以在某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发生一些咄咄怪事便不难理解。如新华社报道所披露的,“环评证”、“罚排污”成了某些环保部门的“腐败通行证”,只要收了好处费,哪怕空气臭不可闻,那些环保官员也敢说企业排放符合标准;只要不被逼着去喝河水,环保官员们也可以大言不惭地声称这是最清洁的河道……
就像如果不解决权力异化问题,交通部门的治超常常陷入“越超越罚越罚越超”的恶性循环一样,尽管环保部门地位日高权力益重治污愈严,我们的很多生态环境并未获得明显的改观。假以时日,“治污是为了养污”这样的恶性循环会不会同样出现?
去年网络上曾经兴起“网友纷纷悬赏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活动,这样一个悬赏接力,一方面显示了环境污染日益普遍化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更暴露了公众对环境恶化和环保腐败已经忍无可忍却又无可奈何的尴尬。
目前这种局面似乎正在改观。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痛切陈辞“比雾霾更可怕的是环保腐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对环境污染和环保腐败零容忍的态势正在形成。我们有理由为这一态势而鼓舞。需要提醒的也许只有一点:治理环境污染,还我美丽家园,必须有建立在强大的公众监督和制衡权力基础之上的连贯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