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调查,北京蓝色港湾“禾绿回转寿司”餐厅,使用多种过期食材:猪扒发黑发臭,主管竟说“没事继续用”;过期盒装豆腐,刮了保质期做菜;重复回收使用的黄瓜丁已长白毛……店长称变质食物少放顾客吃不出来。(3月14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产业背后黑幕频现,虽然每年的“3·15”总会揭露一些消费陷阱,但是对于吃的是否安全的问题,一年365天,人们从来不会含糊。人们惊奇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涉及面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公众的质疑不得不从一些路边摊和街边小店,延伸到我们曾经信赖的餐饮品牌,心理防线节节败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团结稳定,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人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同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曝出,为什么很多问题都是先从新闻暗访曝出,而不是监管部门履职查出?公众的疑虑何时能打消,怎样才能打消,追根溯源,还是要从制度建设上寻求答案。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彰显出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最严格的监管就是对整个食品消费领域全程建立起更加科学、严密、标准的治理体系;最严厉的处罚就是要大大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进行一并惩罚,加大惩罚力度;最严肃的问责,就是要追究食品安全监管者对自己失职行为的责任,反映了高层治理官员队伍的决心,是政治文明的进一步体现。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食品安全问题领域呈现出的多样性和隐蔽性,让人们防不胜防、力不从心。在问题没有被曝出时,人们是闭着眼吃、揪着心吃,当问题被曝出来之后,人们只有愤恨和无奈。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似乎总是在被动地接受、愤慨甚至是无助,而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便利地参与到监管中来,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不能只有“3·15”,而是要让每一天、每个小时、每分、每秒都成为“3·15”,建立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可追溯体系,让每一个监管者必须时刻警醒自己肩上的责任,让每一位民众都能行使自己监督的权利,让每一个食品经营者不得不面对法律和公众的审视和监督。宋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