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首都,它的疫情暴发自然在全国容易引发震动,因此不让这次北京的疫情冲击全国的复工复产,是当前抗疫切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维度。这对中国社会的集体心理会是一次考验。
将北京的疫情迅速控制住,防止它向整个北京市扩散,阻止其向全国蔓延,是必须实现的任务。然而这当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让科学来主导,尽量降低防控的经济社会成本,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必须看到,北京不是“第二个武汉”。北京有全国几个月以来的防控经验积累,还有17年前抗击“非典”的老底子,因此它这次的反应非常快,短短几十个小时就把流调做出了一个最初的眉目,把防控措施在全市重点地区迅速推开,从而形成了阻击、围歼病毒的基本格局,因此可以断言,病毒不可能在北京市出现武汉早期的那种放肆传播。加上全国各地的防控机制在起作用,北京疫情大规模向全国传播的可能性同样是零。
因此无论北京市还是全国的公众,都有必要在积极配合抗击这波疫情的同时,保持一份心理层面的从容。而这份从容对维系中国恢复经济的大氛围有着重要价值。
我们必须接受疫情会在中国反复出现的现实,这种接受的主要表现就是,我们能够一边抗疫一边保持其他重点议程不受或少受干扰,让抗疫的强度处在科学所鼓励、要求的水平上,既不降低,也不无限提升它。
总体看,不能不说,中国社会对疫情的整体敏感度高于欧美社会,这有很积极的一面,但我们同时要有任何事情一旦过头都可能有负面影响的意识。既然抗疫已经长期化,它就必须与社会的其他议程兼顾进行,我们要把控好它对政策空间的占用,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各项议程统筹推进的平衡。
观察欧洲社会对疫情的“不太在乎”,我们不能随意效仿,他们有他们的模式,更有他们的问题。但他们的另一种态度至少可以成为我们如何搞好长期抗疫的一个参数,提醒我们处在一个不同抗疫模式事实上不断竞争的世界上。
这场疫情有可能经年累月,我们很可能将不得不在摸索中做出选择:把通过“地毯式”防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每一次疫情都清零,变成通过总结经验搞精准防控,但要为此承受一点不确定性。我们的总目标应是把疫情在大多数时间里控制在零病例附近,而不是追求它的绝对零值。
中国各地需要不断磨砺快速发现新病例以及及时追踪感染链的能力,这应当成为我们大家安全感的最重要支柱,而不是让我们的安全感必须建立在所在城市真的是零病例,而且所有来城市的人没有一个是病毒携带者。中国要在疫情持续的世界上保持开放状态,这是我们必须建立起来的集体态度。
现在要防止两个因素推动这一波抗疫出现超过科学所鼓励的层层加码,一是民众心理的惊慌,二是各地官员对只要出事就可能被追责的忧虑。中国的抗疫需要经过一次战役就形成上一个台阶的成熟。北京这一次的表现在速度、力度和恰当性上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和认可,我们强烈希望,这会成为中国应对抗疫常态化开展精准防控的一次真正探索。
中国必须能控制住疫情,将人道主义进行到底。同时我们的复工复产率必须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决不能因为北京的这场疫情出现大范围倒退。对疫情清零的能力须是中国恢复经济的强大优势,而决不应成为我们的负担。中国需要是最健康的,而且得是走得最快的,中国人毫无疑问有能力同时做到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