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协商还是争吵 文明的对话
//www.workercn.cn2014-01-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年伊始,看到陈光标欲收购《纽约时报》的消息,觉得很有意思,不过陈先生要求:“请不要当成一个笑话来听。” 这提醒我辈应该严肃对待这件事,因而一开始就没敢将此事作为商业事件来学习,更多的考量是基于文化的意义。“如果收购成功,我会对《纽约时报》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最终目的就是增加这张报纸的真实度和客观性,重塑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其他的不说,就他这一句话我就云里雾里地想了很多。

    据我了解,《纽约时报》可以说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取得如此的地位一方面是报纸的真实度和客观性,另一方面是思想、认识层面的独立性和深度。由此而言,所谓的“重塑”有点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话虽如此,但陈老板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我相信作为西方文化背景下首屈一指的公众媒体,《纽约时报》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未必那么真实和客观。不管《纽约时报》怎么标榜客观、公正,其公信力和影响力都是基于西方文明的背景。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一直以先进和文明自视,就如巴尔赞所说,“西方的文明博采众长,因其不同之见和独创性而兴旺发达”(美国似乎尤其如此)。也许就是这种自信,给那些单边主义的思想家们增添了西方文化更优越的证据:不只是科技、经济发达,文化也是在“战国纷争”中优胜劣汰出来的。这种文化在枪炮的多年支持下,曾经使不少东方的精英产生过错觉,即使是在西方反思自身文化的当下,仍然还有不少异域后学痴心不改,意欲通过“西化”救赎落后的祖国。

    在被西方学者称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英国的先生带领下,新加坡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不过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去评估,这个国家几乎是一个完全的东方国家,李光耀先生甚至有过新儒学救赎世界的视野。此类现象不是个案,日本这个被列入西方阵营的发达国家,在文化层面来看,实际上也是本土的,与所谓西方文明相去甚远。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却找寻不到文化“西化”实践下现代化成功的实例,倒是迎来了亨廷顿关于不同文明冲突导致战争的案例分析。

    尽管如此,在科技、工业实力的支持下,现在的西方主流思想家们,与早期炮舰支持下的“神父”们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他们既不关心西方之外几千年的文明何以延续,也不想倾听当下非西方的文化声音,简单而言,就如今天西方个人主义走到极端境地的时候,在西方文化的内部,“集体主义”的声响几乎就掀不起一点涟漪。当然,这里要说的不是什么理论正确,那是繁复难明的哲学问题,我所想的只是,如果我们不能听到、不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去客观地审视差异的价值标准,那么客观、公正从何说起呢?

    在描述事实的时候,人们总是主观地相信自己是客观的,《纽约时报》也逃不出这样的藩篱,更何况西方文化视野下的公正、客观未必被东方文化所认同,至少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上就缺少一致性,比如是吃饱了饭才有自由还是饿得半死也可以享有自由之类。我们可以假设一场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俱乐部之间的足球比赛,除了比分以外,一些人会认为是梅西的表现优劣决定了结局,但在梅西的球队输掉比赛的时候,他的球迷会找出更多的原因来证明根本不是梅西的错。此例或有牵强,相信有人会指出这种带着喜好倾向的例子没有说服力,那好,试问当您倾向某种文化、某种价值观的时候,您以为您会站在您反对的文化价值观念背景下客观地评价事实本身吗?

    显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建设性的对话和协商,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在陈光标先生质疑《纽约时报》“很难对中国做出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析”之时,也建议思考一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想到了华夏文化的古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倘若以此行事,结局大约会是固执地强加于另一方,不仅不利于沟通,反而会成为对话的障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