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产经观点:“假文化真圈地”模式需警惕
//www.workercn.cn2014-01-1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380亿元天价阿房宫”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关注,今年1月6日,项目参与方,一家北京市属国企回应称,所谓380亿元是当地政府的投入。不过,据媒体报道,西安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表示,“没有380亿元的投资计划。”

    颇具玩味的是,且不论380亿的巨资到底是否存在,单说这家参与项目的企业是一家“城市综合投资控股公司”,其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和金融服务,而非文化产业。翻看旧闻,可以查得在去年六月,双方签协议成立阿房宫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引导资金20亿元,基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建设“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首期用地面积1000亩。

    就在项目参与企业回应“天价阿房宫”的当日, 陕西省正式成为我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按规划,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将在2020年拥有67万人口,成为“现代田园都市”,而阿房宫项目恰恰就是新城的标志性区域。

    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利用“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名义大肆圈地,企业低价拿地,政府获得政绩,通过“假文化、真圈地”模式取得“双赢”。当然,这样模式的背后是天价的投资。

    以正在神州大地刮起的“主题公园风”为例,2012年我国各地新建的主题公园有100多家,相当数量被冠以“中国迪士尼”,这些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山寨迪士尼”占地面积居然比正版的“迪士尼”还大好几倍,而开发企业也多为房地产企业,以“主题公园”为名拿地,进行“旅游地产”开发。类似的“文化圈地”方法还有很多。

    之所以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热衷于从事如此合作,是因为在土地交易市场上,地方政府在将土地卖出高价以谋求更大地方财政收益的同时,也担心土地价格过高导致“有价无市”。以北京市为例,该市在2012年,因为土地价格过高,只有三分之一的商品房供地被售出。但是,地方政府如果降低土地价格又会引起楼市的震荡,解决的方式就是将土地以另一种方式交给房地产企业,例如以“文化旅游开发”之名,因为“文化旅游开发”可以涵盖包括商品住宅、酒店、商场、写字楼等诸多项目。

    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相对于住宅用地严格的“招拍挂”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诸多如容积率、配建保障房、配建基础设施等限制条件,“文化地产”不论在拿地还是开发环节都较普通住宅有极大的便利,土地价格低廉,开发和销售时限制更少。在当前行政化手段的房地产调控之下,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文化圈地”上一拍即合就不难理解了,从政绩角度来说,“文化地产”不仅能拉升GDP,还能作为文化政绩对外宣传。

    但是,这样的“文化圈地”模式存在巨大的隐忧,因为这些借“文化圈地”所开发的项目,往往不仅需要巨大投资,操作难度也因“文化”本身而增加。以这次的“阿房宫项目”为例,如果380亿的数字确实存在,那么这笔资金比西咸新区里两个城市,西安市和咸阳市在2012年的地方财政税收收入的总和还多。一旦项目资金链断裂或经济效益不佳,将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假古董”不仅不会提升当地的文化建设水平,还会留下一片钢筋水泥打造的“鬼城”。

    破解这样的“假文化真圈地”模式,关键在于调整当下的土地开发和供应模式,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变行政化手段调控土地、房地产为市场手段,否则,西咸新区的阿房宫,不会是神州大地上最后一个夭折的“假古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