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北京市宣布在中招阶段将全面取消择校生。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19个大城市应当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方案。
长期以来,之所以中招时会出现升学时择校热,是因为即便作为教育资源较其他省份更为丰富的首善之区,北京各区、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依然存在巨大差异。25所市级重点中学中,有13所位于人口仅占全市10%的东城、西城两区,人口328万人的海淀区有5所,而354.5万人口的朝阳区只有一所,作为中心城人口外迁区域的昌平区连一所都没有。远郊十区县一共只有4所。清华北大两校在海淀区录取人数每年在三位数以上,但在许多郊区县仅为个位数。
同时,即便是拥有四所市重点的东城区,四校在2013年考入清华北大者,不及人大附中一个班的人数。同为市级重点中学差距就能如此之大,其它学校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因此,如果不能改变不同学区、学校教育资源之间的鸿沟,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入好学校。就算钱和关系换不到择校名额,家长们也会去争相购买高价的学区房,为孩子赢得“就近入好学校”的机会,“择校热”变为“择房热”。
更令人忧心的是,北京市这几年的入学人数正在触底反弹, 随着本地居民生育率下降,该市小学毕业生在2006年跌至10万人,初中在校生只有2000年时的55%,去年高考人数跌至7.2万人的历史谷底。但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去年全市小学入学人数回升至17.4万人。本地新生儿减少时,北京教育资源被不断削减,小学占地总面积由2001年的1851万平方米减少到2010年的1386万平方米。但随着外来人口涌入,2010年生均小学建筑面积仅为8.7平方米,低于该市生均11.3至14.1平方米的办学条件标准。
在本地新生儿减少,教育资源被削减,外来人口涌入后,教育资源捉襟见肘背景下,增加教育资源并将现有资源公平分配,比强行禁止择校更重要,而这有赖于全市教育体制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