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高谈阔论:著者恨其薄,读者嫌其厚
//www.workercn.cn2014-04-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段时间竟接连读到三种小开本著作,一为散文集《林间笔记》,二为《湖田诗文集》,三是澳大利亚大学的课本《极简欧洲史》。

    从外形上看,这三本书长短宽窄不尽一致,但版权页标的开本都是32开。32开,在16开本当道的今天,实在算是小字辈了,且属非主流、少数派。

    开本小了,往往也薄,在一个惯于以貌取人的氛围中,会不会显得不那么“高大上”进而遭人轻视呢?对此,作者的感受更能说明些许问题。《湖田诗文集》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湖田诗文集》前三本出版后,许多人都认为开本小了,给人以‘小鼻子小眼睛’的感觉。”好在该书作者有自己的定力和主见:“《湖田诗文集》的开本是正32开,这个尺寸的开本是国际上书籍印刷行业经几个世纪的运行后公认的书籍的标准开本——不论做什么事,不能没有个标准或参照。之所以被认为是‘小鼻子小眼睛’,是因为我们今天触目所见的书籍几乎全是‘大鼻子大眼睛’,且‘你大我比你还大’,‘大’得没了谱或限制。”

    大开本盛行的时代,开本小了,读者能接受吗。散文家、学者王彬日前在作品研讨会上,摩挲着《林间笔记》,称有一种久违了的舒适。在他看来:如今书越出越大,是一种浮躁的反映。茫茫书海中,作者或出版者生怕别人看不见自己的那一本,所以开本越来越大。

    开本足够大了,可依然有很多书悄然而来默默而去。为了制造吸引人的卖点,出版者们想尽了办法,打榜之外,最简单最流行的做法是添加腰封。借大名鼎鼎的推荐人的声威或几十个字的推介语,搞定读者犹豫不决的心。

    细细想来,开本由标准的32开发展至16开一统天下,和作品篇幅过大,字数过长不无关系。有的作者行文不知节制,下笔动辄千言万语,偏又敝帚自珍,出书时一篇儿也不想落下。有的作者有思必录,也不问新意有几许,不择食儿,捡到筐子里就是菜。也有些作者缺少精品意识,为文不加取舍,不知有舍才有得。走一处写一处,可笔下这一处和那一处全然见不到什么区别。作者缺乏清晰的自审意识,细究起来,一本书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与其体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倒是与书的内在品质休戚相关。写到这里,还想再提一下《极简欧洲史》。印象中,广西师大出版社所出的书,大多是16开本,可《极简欧洲史》偏偏是32开。也许是作品字数太少,可字数似乎不是关键,加大行距、字号,上下多留白,同样能让书“高大上”起来,坊间这类书不少。《极简欧洲史》,区区12万字,以不同的角度和主题,竟将欧洲史讲了六遍,对于不曾欧游的我辈裨益甚多。

    书的厚重与否,与书的厚薄实难成正比。当年倾倒于《围城》的同时,也叹服钱钟书《旧文四篇》以一当十,精当耐咀嚼。孙犁晚年的著作开本小而薄,却让你割舍不得,一读再读,获益匪浅。《极简欧洲史》作者期待有朝一日世间能有一本《极简中国史》让其从中受益,这恐怕也是中国读者最期盼的。广而言之,极简且能让读者有所收益,应当成为每一个写作者的自觉追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