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2008年以来,农民工就业和招工的“两荒”一直是春季就业市场的主要“烦恼”,各地政府和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难题依然未解,甚至愈演愈烈。历经几年我们终于找到“两荒”的“根”——农民工的“权利荒”。农民工并非只是“挣工钱”,他们也想挣钱买房子、留在城市、拥有医保……劳动者抛弃岗位,是因为岗位不足以承载他们现今的需求。
目前全国有2.6亿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职业能力素质整体偏低,制约了他们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
应当说,不少政府、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也推出了不少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帮助了劳动者提升技能。不过,也有媒体报道了不少培训内容不贴近实际、落后企业需求、向农民工收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培训“政府热、农民工冷”,甚至不少企业也视为负担的尴尬局面。
并非是农民工不希望“一技傍身”,不懂得提高技术就能提高收入等等“硬道理”。经济学认为,每一个人在市场上都是经济的、理性的。培训被冷落,原因就在于对农民工来说“不经济”、没有用。
不少培训忽略了农民工区别于城市未就业、再就业人员的特点,农民工年龄较长者技能文化素质比较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具有较好劳动环境、较高收入的技能劳动更有倾向。简单一刀切式的“缝纫工、钳工”基础技能培训怎么能满足各有所需的农民工呢?
“春潮行动”中最让人欣喜的一点,就是看到了当前农民工培训市场的症结所在,并且提出了解决办法——面向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有初级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甚至创业培训等等。
对农民工个人来说,技能才是未来。而农民工个体的未来,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未来发展战略问题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已经认识到,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进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合理布局与转移、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和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变。正因此,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将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发展劳动权益上,“春潮行动”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河南省决定共同建设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示范区;广东自今年5月起将实施不分户籍、终身补贴的均等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帮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越来越多的技能提升计划先后启动,帮助农民工创造自己的未来,应该看到,农民工在技术上“打铁自身硬”,维护权益时才会有更多的“本钱”和“底气”,才会从讨要工资等简单层次上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