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公民证件该不该办、怎么办,办了证件如何管理,是以方便服务对象为重、还是以方便管理者为上,从中可以看出权力的姿态是谦卑还是傲慢。
从户口簿、身份证,到毕业证、结婚证、准生证、房产证等,一个中国人一生可能需要办理70多个证件,“必需”的证件有30~40个——近日有媒体做出的这个不完全统计,让不少人吃了一惊。与此同时,公民因证件遗失而招致被错抓或被拒入考场等事件,又牵出证件管理亟待完善的话题。
“北漂小伙返乡6次办护照”,“孕妇办准生证4个月内跑20趟”,媒体不久前一致声讨“办证难”,既揭示有办事人员官僚作风、态度冷漠、刁难百姓的原因,也剑指办证制度设计不尽合理。而面对数十个证件串起来的“证件人生”,人们忍不住进一步追问:今天我们有必要办这么多证件吗?“办证难”中有多少是不必要的烦恼?证明公民身份或资格的公共服务应该如何方便百姓?证件的后续管理如何完善,避免公民因证件遗失而被错抓、“被欠债”、办不成事,麻烦不断?
先说证件过多过滥。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在没有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年代,公民逢升学、就业、结婚、生育等,大事小事都少不了要出示身份证明,这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今天,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给确认公民身份及查询事宜提供了极大便利,往往轻点鼠标,即能完成以往需耗费诸多人力物力的核实工作。同时,公众权利意识大涨,对服务型政府抱有较高期待。如果管理部门依然停留在以往的管理模式,处处设证件“门槛”,且手续繁琐,态度冷漠,自然会引来公众对其行政效率低下、成心给公众添麻烦、甚至以权牟利的抱怨。
因此,有必要来一次对公民“一生一世”证件的大清理。将那些失去现实意义的证件立即废止;将功能相近、重叠的证件,或多部门借助互联网可信息共享而合并的证件,逐一清理、合并;确有必要保留的证件,也要给公众一个理由充分的说明。
清理庞杂证件,要做“减法”,这涉及政府管制与公民权利自由之间的边界问题。哪些事情是政府必须过问、必须掌控的,哪些是应该保障公民自主选择权利的,政府部门要首先做好这道选择题,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寻找准确定位。
以民为本、为百姓服务的政府,在公共服务的制度设计上,应尽可能不设或少设“门槛”,消减行政审批事项,避免部门间因政策衔接不当而“证”出多门,不给百姓增添不必要的办事成本;简化办证程序,改掉“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衙门作风。归结起来就是一点:少折腾百姓,少给百姓添麻烦,才是好的政府。
再说证件管理的“加法”。公民因证件遗失而“祸从天降”的事情不时发生,被错抓,被人冒名办理银行卡而“负债”,因临时身份证明不被认可而事事遇阻,诸如此类,都暴露出居民身份证管理上存有漏洞。这些漏洞如果不及时修补,既会使无辜公民的正当权利受到损害,也会增加社会治安的隐患。
证件该不该办、怎么办,办了证件如何管理,是以方便服务对象为重、还是以方便管理者为上,从中可以看出权力的姿态是谦卑还是傲慢。
公民证件上的“加减法”,承载着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厚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