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读懂林业工人的“哽咽”……
//www.workercn.cn2014-04-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林业工人的哽咽,有着对往日激情岁月的留恋,更有着这一代工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忠义。他们明白林区停伐于国于民、于子孙后代的重大意义,他们也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付出。多年以后,在淡忘了这个全面停伐的特殊日子后,我们不该淡忘当年的林业工人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同时,更应全力保障,让他们能安稳地坐在飞奔的时代列车上,与我们大家一同前行。

  这是本报4月2日刊发的一幅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4月1日,19件林业工人使用过的斧头、油锯、马爬犁等采伐工具,作为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伐日的纪念物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标志着我国北部最大的“绿色屏障”开始休养生息。同日多家媒体对此的报道说,此举“宣告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已经结束,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封山育林,停伐,封锯,对这样的新闻报道我们并不觉得突兀。而伐木工具进博物馆,“2014年4月1日”注定成为一个节点,它对于当地林业工人将会留下不同寻常的记忆。4月2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中说,在柴河林业局举行的告别仪式上,在生产一线干了一辈子的工人在发言时一度哽咽……

  林业工人的哽咽,有着对往日激情岁月的留恋,更有着这一代工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忠义。他们明白林区停伐于国于民、于子孙后代的重大意义,他们也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付出。

  从最初的伐树,到后来的栽树、护林,新中国林业工人对日夜相守的深山林海,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怀。20年前的11月17日,本报刊发过一篇报道,《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讲的是黑龙江林业工人马永顺先因伐树成为全国劳模,后因栽树“还债”受到国家领导人称赞,报道获得当年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这件事反映出国家领导人、优秀产业工人及新闻媒体对国家长远发展、森林生态保护的预见和责任,也预示着我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是地方发展模式的蜕变,更会触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谋生方式的蜕变。

  这种蜕变,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企改革大潮时似曾相识,在近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也有所体会。对这一过程,很多普通工人可能懵懂或被动,即使事先有所觉察,也可能乏力应对。

  有报道说,针对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后大量职工转岗下岗就业安置问题,当地“要重点扶持下岗职工从事林下经济、家庭经济、种植养殖和林区旅游等经营,通过森林抚育、管护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对俄采伐加工、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可以看出,转型是经慎重谋划的。当伐木工具被放进博物馆那一刻起,无论是当地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林业工人,都将面临一场严峻考验:如何让蜕变之痛越小越好。

  设身处地为普通工人着想,相关部门当从政策制定及具体执行上,帮助他们顺利转入新的工作岗位。尤其对于中年或临近退休年龄的工人,他们在转岗时往往会遇到更大困难,需要更多的体贴与关照。从劳动关系的接续、福利待遇的保障,还有新技能的培训、新岗位环境的融入等等,扶持政策能更多一分细致和人性,普通工人所承受的阵痛就会减少一分。

  多年以后,在淡忘了这个全面停伐的特殊日子后,我们不该淡忘当年的林业工人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同时,更应全力保障,让他们能安稳地坐在飞奔的时代列车上,与我们大家一同前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