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公开透明是防止招生腐败的利器
//www.workercn.cn2013-12-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确认,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也被免职协助调查。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高招问题的质疑。记者调查发现,高招腐败案件近年来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三个环节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养肥了一批教育贪官,严重危害教育公平。(见12月3日《北京晨报》)

    虽说以“分数论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是公众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在录取规则相对单一的语境下,高校独立行使自主招生权,以艺术特长等名义破格录取低分考生,是对既有高考招生规则与社会公平的严峻考验。

    事实上,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虽说不少大学有自主招生权,有的大学还把招生推荐权下放给中学。但是公众并不怎么买账。从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自主招生政策俨然成了蔡荣生们的提款机与权贵富人的盛宴,自主招生腐败对教育公信与广大考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自主招生异化为点招名额,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补录、换专业也成某些人的敛财工具,是对百姓子女平等升学权利的践踏,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侵吞,这不仅影响到普通公众的感情,更是突破了社会公平底线。

    对此,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人民大学无疑要回应质疑,公开自主招生、补录、调换专业等招生细节,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与评判。同时,如何完善招生制度,遏制招生腐败的问题值得探讨。

    招生腐败,“分数不够钱来凑”的教训太多。在肯定自主招生积极意义的同时,相关部门对遏制自主招生制度变形走样的问题,应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对自主招生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把握的评价标准,让招生程序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十分必要。避免因评价标准模糊、程序不透明,滋生腐败隐患,造成教育不公。

    对此,高校要把招生详细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在“潜规则”根深蒂固,一时半会难以彻底打破的情况下,给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十分重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