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针对有报道说李娜“单飞”后仍从湖北领工资,湖北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克勤3月22日表示,李娜虽已走上职业化道路,但仍是湖北省网球中心一员,仍代表国家和湖北参加了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并一直为推动国家和湖北的网球事业做工作。(见3月23日《新京报》)
湖北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给李娜发工资,既得不到纳税人的赞同,也得不到当事人李娜的赞同——以李娜现在的身价,和众所周知的李娜的直率性格,80万元的支票塞到手上都没个笑脸,那点工资在李娜眼里真的不算个什么事。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给李娜发工资百无一利,就错了。据马克勤说,按我国通行做法,其人事、工资、组织关系仍留在地方,即湖北省网球中心。也就是说,保留编制、发工资并非李娜一人,事实上,从长期缺岗仍能保留编制和待遇、担任“陕西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的田亮,到2012突然出现在澳大利亚羽毛球队的“副处级”黄穗,中国体育擅长于给金牌运动员身上贴金非今日始,也非李娜始。地方政府热衷对著名运动员实行奖励机制,不惜放低身段、百般挽留,不愿让其完全“单飞”,为的是其所在地方可随其“立威扬名”,地方政府乃至体育官员的“业绩”也可水涨船高,关联收益不容小觑。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全力保证训练比赛及后勤保障上,还表现在对优秀运动员的优渥安置上。只要运动员的成绩足够突出,身价足够引人注目,便会有毫不吝啬的大手笔奖励、不经考试成为名校生的资格,更有薪水照发、虚席以待的荣宠。于是,就有了地方体育官员千里迎李娜的喧闹,也有了邹春兰、张尚武等运动员的落寞。公众议论李娜式运动员的锦上添花,核心是关注体育系统奖励制度能否更规范、更透明。
“留编”共“身价”齐飞,引出诸多思考。时下,我国致力于打造阳光财政,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每一笔收支都“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体育资金自然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