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法明 漫画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根据中东部地区2015年列入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更名大学18所,新设本科17所,合并调整1所。
据统计,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其中绝大多数是“学校变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多是去掉校名中机械、化工、农林等字眼,替换为文理、理工、科技、经管等时髦词语。有人戏称“改名比翻书还快”。
大学更名往往会受到追名逐利之讥,其实这有失偏颇,对于学校升格并不能一概否定。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能够满足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规定,高校就可以申请改换校名。有的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达到甚至超过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更名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从这个方面来讲,学院“升格”为大学,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
学院更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红利。首先是提升了招生吸引力,产学合作、人才引进方面也能更为顺利。华中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章开沅就曾专门撰文表示,“学院”称呼的存在确实严重影响着招生。又如,在高校没有去行政化的体制下,高校升格意味着高校和其领导行政级别的提升,随之获得的财力人力的红利也就不言而喻。
既然学院升格大学能带来诸多好处,为何每每有更名消息传来,收到的却多是负面评价,探究个中缘由,不过是校名升级远比教育质量升级难,一些学校只看重更名带来的眼前好处,却没有在关注外在的同时,也关注内在的提升。
很多学院变格之后,就迷失在扩大规模办综合性大学的路上,在迈向高大全的办学道路上狂奔不止,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什么研究易出成果、易获财政支持就一窝蜂地搞什么,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渐渐丧失了原来的专业优势。于是,一些大学不仅校名越改越相近,都是“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工商大学”之类,办学模式上也同质化严重。有媒体报道指出,真正通过改名变“牛”的学校不过10所左右。
可以说,在行政化的高教体制下,高校的更名冲动几乎是无法遏止的。要终结高校改名升格风,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变高校办学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不是简单地以规模、等级论英雄,而是根据高校的办学质量、特色进行评价,建立科学的财政拨款机制,支持特色化办学,如此方能减少高校改名升格的冲动,鼓励这些学校与其为了更名东奔西走,不如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
红 网:区划变了,校名何必当“遗老” 2009-01-09 |
中国网:区划变了,校名何必当“遗老” 2009-01-09 |
中国网:区划变了,校名何必当“遗老” 2009-01-09 |
丁永勋:名曰教育大众化,实则为利焚琴煮鹤 2010-10-28 |
“学术走穴”凸显“学者”人格矮化 2011-05-12 |
南方新闻网:师范生该不该天然地获得教师资... 2009-09-14 |
南方新闻网:师范生该不该天然地获得教师资... 2009-09-14 |
熊丙奇:高校更名的冲动从何而来 2015-03-03 |
许 锋:大学改名不应为掩饰出身 2015-06-01 |
大学改名不应为掩饰出身 2015-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