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肖 畅:政务微博要有社交亲和力
//www.workercn.cn2013-10-1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中国政府网10月11日正式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今后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将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

    这是级别最高的政府官微,对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象征意义。在入驻腾讯的官微上,中国政府网发布首条微博不到2小时,就吸引了4000条转播和评论,阅读数达740万,听众突破10万,其影响力、反响度可见一斑。

    巨大的影响力,来自强烈的民意期待。微博作为及时互动交流工具,拉近了彼此间的时空距离,人们既可以看到政府发布的信息,也可以对此转发、评论,以各种形式表达参与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华社发表评论说:“开通微博,中南海离百姓又近了一步!”

    在信息时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加需要的是表达心声,提供意见,主张利益。事实上,即便没微博,政府决策部署等政务信息,仍然有其他渠道发布,区别只在于时效性而已。那么,政务微博的最大意义就不仅是发布信息,它以社交圈的传播形式,更能有助于政府与公众的深入互动,把彼此的距离拉得更近。事实上,每一次新媒体技术的利用,都是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形式的一次新探索与深化。

    当然,理论上,只要是有问有答,我们都称之为互动交流。传统政府官网上,普通人反映问题,表达意见,会有工作人员给予耐心解答,这被视为互动。向政府部门电话投诉,工作人员记录在案,定时回电,这也是互动。甚至微博上,政府信息发布后,有评论、转发,也被视为互动。但是,这些形式能不能真正拉近距离?人们与一个面目模糊的机构对话,更多感受到的是威严和死板,而不是亲和力。

    问题正在于,公民个体与政府机构的程式化交流一直不少,但真正体现人际互动的交流方式并不普及。形象而言,这更像与机器互动,因为没有具体的个人在同你对话,只有一套标准化回复词批量使用,比外交辞令更加的机械、呆板。甚至一些情况下,互动交流只剩了简单的程序设计,回复是礼节性的、礼貌性的,虽然也是有问必答,但其实是答非所问。某种程度上,政务信息平台这种非人格化特征,使得新媒体也局限了功能,没有放大应有的传播能量。

    新媒体的功能不会自动体现,使用的机制和方式,以及诚意、态度,都决定了政务公开能否随网络时代与时俱进。事实上,一些官微只是重复着官网已有的内容,有的信息比官网慢半拍,而官网本身的信息长期不更新,也不是罕见的现象。在人眼里,这或许只是走走形式,或者是赶赶新媒体的时髦。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的官网、官微只是在考核机制下,摆摆姿势,其实缺乏诚意。

    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官网、官微不断普及,级别越来越高,一个新的命题必然是互动交流的加深,不再是单纯打造政务信息平台,更是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固然重要,而更加深入甚至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也为人殷切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