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赵 静:政治破题是两岸划过“深水区”的必备船桨
//www.workercn.cn2013-10-12来源: 中国台湾网
分享到:更多

    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一边如饥似渴、一边又小心翼翼地推动着和平发展的进程,“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交往原则伴随着双方走过经贸与文化的大交流大发展,如今步入“深水区”,政治难题无解下的种种不便日渐突显。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呼吁两岸尽快进行政治谈判,另一种则强调现在还未到时机。近日,从两岸官方的“习萧会”到民间的“两岸和平论坛”,都对此给出了一致的回答:解决政治分歧不能拔苗助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总要有个过程,但双方不谈起来,问题不但无法解决,而且三尺之冰有可能会结得更厚、冻得更硬,所以不能再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5年多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署了19项协议,实现了海空运直航、陆客赴台、司法互助、经济合作,和平红利惠及中华儿女,也为稳定亚太区域带来积极效应。与此同时,“经热政冷”带来的种种不便也时时困扰着两岸中国人,比如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事项,比如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的协商,再比如台湾参与涉外活动等问题的处理,都伴随着政治的因素,“经”与“政”始终无法截然分割,“只经不政”的做法明显难以持续。只有开启政治对话进程,才能为两岸增加互信、强化安全环境进一步奠定厚实基础,这一观点逐渐成为了两岸从高层到民间的共识。

    10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指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陪同会见后与台湾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进行了简短寒暄,双方同意建立直接联系并推动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这无疑为两岸今后的政治接触迈出了极具重要意义的第一步。

    两岸官方的“好戏”刚散场,紧接着,第一届两岸和平论坛11日在上海登场。这个以“民间政治对话”为特色的论坛,被港台媒体评价为“一种预热机制、一个政治对话试验场”。台湾方面的主办单位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表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频繁,互动成果丰硕,已到了必须面对政治问题的阶段;协办单位代表吴荣义表示,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通过交流、探讨,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有所助益;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潘锡堂也认为,事实证明两岸政治对话无可回避,现阶段开展民间领域的政治对话,对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两岸政治难题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谈即成,必须水到渠成,遵循“积极探讨、循序渐进、务实解决”的规律。正是基于此一认识,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2013年初新上任时即提出,解决政治难题,先从两岸民间开始对话是一条可行途径。于是,“适时举办两岸和平论坛”的倡议在2013年的金秋十月变成了现实。两岸社会各界要如何为官方“将来进行政治商谈逐步创造条件”?首届和平论坛开始了寻找答案之旅,120多位来自两岸各党各派决策层的重要智囊,甚至包括了一些长期对两岸交流抱持疑虑的民进党人士,他们的加入无疑使这一平台能够集纳更大范围的多元意见,当然也势必擦出更多火花。“红、蓝、绿”三方专家同场,论坛求取共识的过程自然会艰难得多,但结果却也会因此弥显珍贵。

    无论如何,“两岸一家亲”是个改变不了的事实。不管网络上的两岸网友怎样争论,也不管坐在会场里的两岸学者们的主张有多大差异,大家都是一家人,心里想的都是为了两岸和平、共同发展,即使有分歧,甚至众声喧哗,也不必大惊小怪。万事开头难,两岸民间已经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务实思路,稳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迈进;另一方面更需要本着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努力在妨碍和制约两岸关系取得更大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突破”——两岸中国人如此携手,共同担起推进两岸和平发展事业的历史责任,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到来,便是指日可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