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日前出炉,提出各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每年考核一次,实行一票否决。(10月23日《海峡导报》)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注重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的还引进了不少“三废”、“两高”项目。虽然GDP一时上去了,却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等,使民众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雾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长期以来,与GDP等硬指标、维稳等硬任务相比,空气污染防治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多年来,从上到下虽然都在提倡考核干部不能只看 GDP增长,但是到了实际评价的时候,还是在看 GDP.通常,都是把一地GDP总量做大的地方领导得到重用、提拔,很少有哪位领导因为环保搞得好而得到重用、提拔。惟GDP增长的指挥棒存在,导致人们对GDP增长盲目攀比。
事实证明,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的做法,是狭隘的偏颇的。以牺牲环境资源及法制公平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带来的只是经济数字一时的增高,留下的很可能是长远危害和隐患。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了。但是,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地方的环保概念常常不堪一击。一些地方官员没有坚定鲜明的环境意识,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中多次触及关于空气质量、环境保护话题。保护生态、治理环境成为代表们共同心声。有代表提出,将环境治理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用数据衡量,以引起重视并着手实干。而最近,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的亮点之一,是将重点区域的细颗粒物指标、非重点地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因此,福建将空气质量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挥棒,这无疑能引导各级官员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政绩观和追求绿色GDP的意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为民谋福祉。当然,改善空气质量与政绩考核挂钩后,还必须完善官员问责制,对于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污染天气的地方主要领导,要予以问责甚至免职。只有这样,这项制度才有刚性,各项任务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才能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蓝天和洁净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