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八项规定实施一年来,机关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进,但也有部分地区和部门面对规定想出“歪招”。记者发现,部分地区和部门想方设法在公车配备和公车私用上“钻空子”:将公车换成排量低但性能更好、价格更贵的,甚至将专车、超标车落户到下属单位,即便被举报也能找到“挡箭牌”。
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旨在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而部分官员面对中央精神“耍小聪明”,将文件念成了“歪经”,把反腐搞成了“走过场”,削减了八项规定的实效,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将一定程度上动摇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针对部分地方的有令不行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做法,必须祭出监督这把“尚方宝剑”。毕竟,常态化、机制化的监督,才能有效避免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一方面要有定期专项的检查制度,另一方面,增加随机抽查、暗访的力度。同时,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对相关领导进行连带问责,让违规者付出足够的代价。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让官员没有违反八项规定的可能,也是遏制“歪招”的另一“绝招”。我们看到,类似将领导专车、超标车落到下属机构的“歪招”能够奏效,关键在于权力尚有“寻租”的空间。由于权力制衡失效,部分地方决策一言堂,权力和资本往往容易“勾搭”在一起,滋生诸多腐败。因此,有必要赋予各级人大更强的监督力量,并加强各地政府、部门的财务审计,予以足够范围和力度的公开,才能让权力乖乖地在“牢笼”里关着,才能斩断诸多伸向权力的“黑手”。
除此之外,还需要激活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力度。就目前而言,一些地方将被检查的车辆落户到下属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的确加大了上级部门监督检查的力度。而作为官员违反八项规定的直接受害者,公众往往也是第一发现人。过往不少案例,就是由公众举报和媒体曝光查实。只有将公众和媒体都充分发动起来,达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功力,各种“歪招”才会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