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个人的年终总结让很多人头疼不已。但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年终总结是必要的历史记录。现在的历史笔法和叙事视角已经多元,不复有本纪、世家、列传等严肃格式,所以不同的价值取向就总出了不同的结。
刚加盟《新周刊》不久的蒋方舟同学也笔锋咄咄地捧出一份总结,并冠以“纪事中国2013”的宏大主题。但是定睛细读,其文不过浮光掠影地从网上攫取几截灰色的社会片段,随意缝补一下,就大言炎炎地指点起江山来。
当下扮演公知似乎很容易,因为一些人没有自己的思维,很容易顺着别人乱挥的手指看世界,所以某些公知粉气人气皆旺,灼灼乎光耀东方。大多数国人但卑未敢忘忧国,即使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用语疾烈,也是意在激荡公众对问题加以关注。对于多数公知,人们还是尊敬的。但也有个别公知隐匿着不光明的私人目的,言所不用其极,行所不惮其忌,戏耍公众信任于掌上,骂而名,名则商。他们基本为骂而骂,罔顾历史,无视现实,拿一些舶来词汇甚至是残缺的思想字根就舞而蹈之,踏着此岸公众的信任,达到自己名利双收的彼岸。
纵观历史,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存在问题,所有社会形态无不善恶相彰,如果仅秉持“扒粪信念”,则入眼皆为黑恶。个人三观取向不同,解析问题的方法论存异,结论也自然大相径庭。同是转基因食品,崔永元亲自调查取证,方舟子则言之凿凿可以放心食用。一些舆论领袖即使没有个人目的,也失于社会学、历史学根底的肤浅。乱世流离的抗战时期,钱穆在大西南的破庙里并没有愤世嫉俗地大放訾议,而是写出了蔚为国魂的《国史大纲》。社会动荡并没有影响他对本民族的热诚,这是学者精神与浅薄非议的本质区别。
不管骂与不骂,问题就在那里,不多不少。关键你是骂并旁观着还是亲自解题。小蒋只是看到了一点支离的世相,就挥舞着“城市生活失败”、“恶棍列传”的标签乱贴,恰恰暴露其看人辨世的浅薄。可以冠之以“纪事(如果内涵不够,知识素养不足,观点未臻客观公正,最好别碰这个词)”,但不必打着“中国”的旗号。你个人视野中的纪事不等于整个社会的2013.
2013和其它年份并无不同,有杀人放火,有贪污腐败,有天灾有人祸。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这不是什么弥天大祸。相信大家不会把石油管道爆炸、个别人的暴行这种个案作为“城市生活失败”的理由,更不会自己躲在一边指手画脚而把雾霾的账算在别人头上。大言不惭地指责政府、指责政策、指责企业是很轻松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如梭罗那样实行简约的自然主义,肯定不会有雾霾如许。请问有谁主动与现代工业文明绝缘了?
只盯住问题,甚至利用个案做以偏概全的论断,这不是好调子,既不启迪民智,又不利国利民。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2013,变化在悄然发生,有目共睹。回望2013,对一些变化稍作列数,即可知某些人对事实的选择性遗漏。
最值得书写的纪事,当属十八届三中全会。无需把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比对,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作用自然不同。无需从中作各种解读,这不过是一个国家执政理念的转变过程之一,会议不过是实施变革的一个节点而已,无需为其做宏大主题定义。明显的事实就是:无论会前还是会后,变化渐进且人所共知。
建国后即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壁垒正在消散;对党政官员不再以GDP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民生纳入考核范畴;将会从根本上反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贸区成立了;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200多项,且还在继续中……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陆续出台,中国的官场气象为之大变。老虎不断被揪出,众多苍蝇纷纷落网;高档餐饮、奢侈品、白酒行业应声而落。上层建筑云者,意指从上而下的社会变革相对容易且效果明显,其社会成本低于从下而上的变革。从中央到地方的改革,将由表及里触及不合理的运行机制,宏观面上影响的是社会运行机理,微观角度则是改变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才是2013最大的纪事,这也是中国梦的现实入口。何来“我有一个梦,不过它和我没什么关系”的怪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涤荡沉疴的社会变革,我们应少些跃进思维和急功近利心态,少些指责心态和道德洁癖,只要对病灶开始动手术,社会发展就不会偏离正道。每个公民对过程中的问题都有发言权,改革需要建言献策,需要批评监督,以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不被损坏,但我们不需要故意偏颇的恶意指摘。顾炎武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并非虚妄诳语,这本是民族主义者需要秉持的信念。我们不否认指责的药石之用,但我们更需要辨证施治,没有治病良策之前,任何指责都是偏激的添乱。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既不左拐,也不右转。庶几,方为民生大幸。
中国的2013有多种历史记录方式,我们尽量寻找最接近真相的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