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木须虫:“且贫且奢”敲响扶贫转型警钟
//www.workercn.cn2013-12-27来源: 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12月25日 新华网)

    “贫困”的破帽子之下,装满了金蛋蛋的实惠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入了“贫”,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区等,便意味着该地区可获取大量的扶贫资金与项目,抛开短期改变部分地区贫困局面的功效之外,资金流量的规模,或许是地方财力的数倍,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均有大量的补助资金,还可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搞扶贫开发、遴选贫困县,初衷是为了改变落后地区的发展基础、培植发展后劲、培养发展能力,推进区域的均衡发展,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以改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教育与民生,让地方腾出更多的财力与精力加快发展。然而,单纯靠项目与投入来支撑的扶贫,不仅无形中消解着地方的发展动力与意志,也成了一些地方坐靠要和借以为奢的来源,逐年累增的扶贫资金成了贫困县的第二财政,如在一些贫困县的干部宁可当扶贫办的主任,也不愿意干财政局长。海伦市一边“哭穷”,一边建豪华办公楼追求奢华,除了无视中央的禁令之外,钻的还是扶贫政策的漏洞,即简单的资金投入“一拨了之”。

    “且贫且奢”敲响扶贫转型的警钟。扶贫固然可取,但是资金投入并非唯一选择,国家的直接开发补助也未必是唯一途径。促进贫困地方的发展,除了给予临时必要的资金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主导、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地方政府加快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激励更多产业与企业布局贫困地方,带动地方发展,都不失为撬动扶贫开发的有效杠杆。比如,把扶贫的投入与地方税收结合起来,在国地两税非地方分成的部分按比例返还给地方,鼓励地方自主发展,并带动扶贫开发。

    “且贫且奢”体现了计划指令性扶贫政策的强大惯性,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实质是扶贫制度体系滞后的弊端。要革除这一弊端,必须改变审批在扶贫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调整或取消国家级贫困县制度,减少扶贫资源分配的中间层次,让扶贫由审批主导向政策主导转变,投入由直接投入向综合调节转变,真正实现公共资金、地方财力与社会投入在扶贫中的有效配置,促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