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早春三月,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诸路媒体激战正酣,“长枪短炮”瞄准各路部长,记者使出浑身解数,围追堵截。“堵”部长,也就成了两会一道别开生面的风景线。不管是政协开幕还是人大开会,人民大会堂内外,代表和委员驻地,时时上演一幕幕精彩的记者与部长之间的“飓风”追击,也因此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新闻采访写作课上的经典实例。
上两会的记者成百上千,但都有一个共通的爱好——“堵”部长,这是为啥?对记者而言,两会“堵”部长能够“堵”到重要新闻线索甚至极具价值的新闻,这是关键。这些部长们,平时日理万机,想要见到都非常不易,更别提面对面采访,而两会上,部长们作为代表委员,就相对容易被遇到并敞开心扉交谈。因此你会看到,财政部、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等等各大部委的领导们,从来就是媒体青睐的采访对象,汇率、重组、上市、医疗、就业等等,部长嘴里哪怕几句话,只要透露了新政策的一点动向,也能让记者们心满意足。
而让记者心满意足,其实也就是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释放和满足。其实说白了,媒体“堵”部长的背后,还是公众对信息和政策的一种渴求。近些年我们国家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但是与民众对海量信息的渴求可能还无法短时间内迅速匹配,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或公布在网站的信息仍然略显滞后和模式化,因此大家希望从两会上部长们的坦言中获取更多的消息脉络。这也在提醒相关部门,重要信息公开的力度速度,还应再大一些快一些。同时,能不能让部长们开“金口”,也考验着记者的实战本领和能力。
笔者当年跑两会时,有一次汇入了围堵文化部领导的队伍。以这位部长为圆心,几十名记者为半径的队伍缓缓挪动,短短100米走了十几分钟。好脾气的部长累得气喘吁吁,但对记者几乎有问必答,还不忘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笔者见部长额头已经渗出汗珠,虽有不忍但还是得瞅准机会抛出问题,还好,部长仍耐心给了非常有冲击力的回答,“堵”部长初战告捷,笔者也累得够呛,所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还真是个体力活。
面对几乎戳到了脸上的录音笔,部长们的反应也会有不同。大多数的部长们,被记者“堵”住采访,甭管是在卫生间门口,还是要上车的瞬间,还是两会驻地,普遍都乐于因势利导,解释相关政策,澄清市场误解,阐述新的政策趋势,通过媒体报道放大,为新政策实施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然,根据部长的风格不同,个人表现会有所不同,有的属于含蓄内敛、低调深沉型,习惯正式的新闻发布,突然在私下短兵相接,很不习惯,就会对记者说,等我的新闻发布会,等我们相关人员给予解答。有的是按兵不动、一再感谢型。部长在话筒前站定,很像要郑重其事回答问题的样子,但还没等记者们提问,他先说了句:“谢谢记者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语毕,转身就走,记者们则大呼“上当”。还有的属于呵呵嘿嘿、闭口不谈型……当然,最受媒体朋友喜欢的是妙语连珠、机智从容型。这样的部长们,开放幽默,乐于兵来将挡、水来土囤,该澄清的澄清,该解释的解释,该保密的保密,游刃有余,自然非常受媒体朋友喜欢。
其实不论哪种类型,记者和部长们都应在这连接“庙堂”与“江湖”的场合和谐相处,只要不是“不文明采访”,记者既然坚定不移,那部长们也不妨干脆落落大方,在镜头前展示最有风度的一面。只要心中有“粮”,见记者自然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