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杜 晓:太过狐疑无助于提升治理水平
//www.workercn.cn2014-04-09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些官员抛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加注重于走进群众当中、深入现实,是对新的治理方式的践行

    近日,一则四川某县县委书记带头上街大扫除的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流传开来。网络媒体在转载这则新闻时,在其标题部分“四川叙永县书记带头上街大扫除”后面加上了一句“有人蹲地拍官员”或“记者蹲地拍照”。

    通观这则新闻就会发现,新闻中对县委书记本人扫街活动细节并无太多突出之处,仅仅是“叙永县委书记王波亲临现场发出动员令,并带头上街大扫除”一笔带过。报道的主旨其实是关于叙永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所进行的相关工作。此外,单看照片恐怕不能确切得出结论,记者蹲在地上拍的一定就是书记,因为作为设想中的被拍照者——书记本人没有位于镜头正前方。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网络媒体会心有灵犀地制作这样一条标题,并再次引发热议?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新闻职业领域禁忌相对较少,新闻操作上博取眼球手法运用得较多。网络媒体所追求和突出的焦点往往是当下社会上某种流行心态的反映。关于这则新闻的处理手法和传播效果再次表明,对于官员出现在公众场合的质疑和嘲讽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保留曲目,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习惯性上演,哪怕有些事情乃是风马牛不相及。

    退一步讲,即便记者真的是蹲在地上拍书记,在类似的动员性、宣传性报道中,也算不上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错,何至于将其攻击得一无是处?此前,辽宁省某市市委书记扫大街的新闻被媒体曝光之后,同样引发一片口诛笔伐。人们应该仔细思考,要如何看待官员的类似行为?

    类似行为不能一概归之为作秀。任何一个有过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对于县委书记扫街的新闻也不能看成一则刻意为之的作秀信息,否则,无论是传播的重点还是新闻的写法全然是驴唇不对马嘴。官员在公众场合做一些事情,很多时候是工作的实际需要,要么是发动群众、要么是以身作则,总而言之,作为主政一方的官员,不见得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时间去秀一把。

    即便是作秀也未见得就是坏事。客观上确实做到了下基层、接地气,也让群众有近距离接触官员、反映问题的机会。更何况,作秀一词本身就值得商榷。试想,如果一个官员经常作秀,将作秀作为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手段,那么还能称之为“作秀”吗?

    对于官员类似行为更应该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中去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与传统的某些管理方式不同,社会治理着重于“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社会治理的各方主体应该是在一种平等、互动的良好状态下不断推进治理水平的提升。一些官员抛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加注重于走进群众当中、深入现实,是对新的治理方式的践行。这样的实践,不见得都是基于对社会治理的高度认识和深入理解,但客观上契合创新和改进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

    过于怀疑的目光将无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立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需要每个人都敞开心扉,接纳那些创新之举,容纳那些还有待改善之处。以官员亲民之举而论,如果我们能够转换思路,拆掉植根于怀疑的藩篱,将此视之为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不断沟通倒逼官员将“作秀”之举常态化或机制化,进而为群众评议政府、监督官员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岂不是比一味质疑甚至谩骂要好得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