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江西省原副省长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日前,有媒体曝料称,姚木根事发与其个人事项申报不实有关。2010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姚木根据此申报了自己的个人财产情况,但他只填写了一套住房,而事后被查出的却有十几套住房,以此为线索姚木根的违法违纪行为被逐一牵出。
姚木根被查处有两项制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个是巡视制度,一个是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申报制度。这两项制度都是当前体制内反腐主要依靠的制度性闸门,实践证明,体制内反腐能够真正凝聚起公众对反腐的信心。
近年来,以网络反腐为代表的体制外反腐十分活跃。与体制内的制度反腐相比,网络反腐往往是剑走偏锋,险中求胜,虽然确实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研究者却一直对其保持着谨慎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对体制外反腐不可控性的担忧,而这种不可控性往往也伤害到公众对反腐的信心。
首先,体制外反腐偶然性太大。无论是情妇反目,还是小偷入户,抑或是子女跋扈、名表外露,这些常见的体制外反腐手段大都源起于意外。这种不确定性,对贪官来讲,只会让他们抱定侥幸心理,不信马列信鬼神;对公众来讲,反腐好像一场隔墙扔砖头的游戏,砸中砸不中都只会强化人们对于贪官越反越多的失望。
而体制内反腐则不一样,既然有了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对个别贪官就是一种无法逃避的选择,要么如实填写,要么不实申报,如实填写马上就会东窗事发,不实申报一旦被查出来一样难逃法网,这种必然性只有制度才能给予。
其次,体制外反腐很难抓到“大鱼”。反腐打苍蝇也要打老虎,而老虎的隐蔽能力显然比苍蝇强得多,老虎不会轻易让人拍到艳照,发现名表。苍蝇随处可见,而老虎往往不会轻易在民间现身。所以让民间自发的网络反腐打老虎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如果反腐只是不断地抓一些小鱼小虾,让真正的大鱼漏网,则只会刺激贪官们寻求更大的权力庇护,让公众失去信心和耐心。
体制内反腐可以有效克服体制外反腐“抓不着大鱼”的缺陷。党的十八以来,相继有多名副部级以上巨贪落网,仅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就有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和江西省原副省长姚木根被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巡视组发挥了及时发现线索、及时呈报线索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的体制外反腐也面临着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与理性的约束,一些网络反腐越来越多地指向“下三路”,美女、情妇、艳照都成了反腐的前缀词。在“审丑疲劳”和“感官脱敏”双重效应的逼迫下,网络反腐出招越来越奇,也越来越险,一些所谓的“网络反腐”正在假反腐之名,向低俗与恶趣味献媚。如此下去,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严肃的反腐斗争,有可能会沦为某些人的娱乐“盛筵”,而公众正常的民主监督权利也可能会被各种“扒丑闻”、“看笑话”等不良心态给搅和变味,这显然背离了反腐的初衷。
毋庸置疑,体制外反腐是体制内反腐的有益补充,对腐败行为的震慑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公众心理的角度讲,要克服越反腐越悲观的心态,更多地还是要靠体制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公众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同时也增强了对反腐的信心,根本原因还在于反腐败的制度在发力。
腐败,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避免的,根治腐败要有足够的耐心,必须完成制度的建设与升级。制度建设绝不是立一部“官员财产申报法”就万事大吉了,需要完成从选任到离任、从赋权到监督、从法律到制度全方位的建设与对接,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最近,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反腐治标要为治本赢得时间。那么,进一步讲,就是反腐要通过国家的决心赢得公众的耐心。因为公众的耐心才是反腐治本的时间,而这种耐心也只有体制内的反腐力量才能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