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浙江省委第一巡视组向嘉兴市所辖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反馈巡视情况。其中,令人颇为感到“肉痛”的一点,恰恰在于招投标。巡视组指出,在海盐县,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违规问题突出,存在利益输送;在海宁市,工程项目监管缺失,招投标违规问题反映集中;在桐乡市,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监管缺失,违规问题较多。
无独有偶。同样是关于招投标,新华社报道,湖北恩施州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乡镇干部在一个仅仅300万元的招投标项目上,回扣就吃了50万元,致使工程成了豆腐渣工程,建成不到两月即毁。同时,梳理国家审计署过去6年的审计公告,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大型国有企业、中央部门单位的审计均发现了较为严重的招投标违规行为。
招投标,“玩猫腻”,这绝非一个地方在“战斗”。就浙江省委第一巡视组的通报看,嘉兴市仅有的三个被巡视的县级市,竟然无一例外、事先约好似的,都犯上同一种病。这反映出,基层在招投标的实施、监督上遭遇的“毛病”,绝不会是个别情况、偶发病症,而很可能是“通病”。请注意,巡视组使用的词汇是:“问题突出”、“反映集中”、“问题较多”……这样的定性已经十分严重。现实哪怕有一点点说得过去,巡视组不会用上这等词汇。
而说到“肉痛”,那帮玩弄招投标的人,其渔猎的对象是何物?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一般需要强制进行招投标的,多是涉及政府性投资的项目,说白了,是花老百姓的纳税钱办事。在这些项目上,弄虚作假,一方面使得百姓钱财遭殃,落入不法之徒囊中。另一方面,这些招投标项目一般又涉及到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公共安全,虚假招投标下的劣质工程,又会对老百姓生命安全造成隐患和伤害。等于赚了百姓的钱,再在百姓身上“捅一刀”,双重伤害!
为何能如此?说到底,是监督的缺失。比如,浙江省委第一巡视组在指呈上述三地在招投标上的问题时,就一并指出这些地方“对国有集体资金、资产监管乏力,漏洞较大”,“一些系统和领域监督制度形同虚设,部门‘一把手’腐败频发”。事实证明,监管的缺失和招投标的猫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问题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形成,而是有一批人在背后刻意为之,千方百计攻破招投标的制度设计,使之形同虚设,从而实现自我的贪腐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招投标怎样从几个人玩的小把戏,走向公开化?首先,对招投标乱象这样的“痼疾”,应该重拳整治。其次,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公民稍有不诚信的信用记录,贷款将比登天还难,而那些搞贿赂、围标、陪标的企业,受到了什么惩罚?应该将交易行为与诚信体系挂钩。最后,最为根本的是监督体制的革新,将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状态的监管权力,从各个小利益圈子手中拿过来,成立一个类似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之类的机构,以免一帮“圈内人”把持招投标吃个盆满钵盈,荼毒一方。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将监督权力“外包”,才能免去招投标被围猎的命运。
■我来打酱油
@kellykeron:招标,本意是“择优而取”,没想到,如今竟然成为利益输送的工具,让人既无奈又愤怒!要知道,这样的腐败是打着公平的“旗子”,对群众的损害更加隐匿,也更加严重。要理顺整个流程,把看不见的、若隐若现的问题解决,扎上监管的篱笆,不让腐败走进来!
@生活不是买卖:单位计划购买电脑,按照它的配置,去电脑城组装,不到三千块,可是,最后的中标价却是五千块,当中的差额去了哪儿?最后,答案在一个搞招标的朋友口中得到:中标价不能太低,那样会没“油水”;也不能太高,那样会惹“麻烦”!原来,漏洞在眼前,腐败又岂能杜绝呢?
@老吕飞刀:现在有些地方都在玩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也不是不做,而是做了大打折扣。招标走过场,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中不了标;而关系户、关照户却名正言顺地中了;加之监管的不到位、不公开透明,才让招标有了腐败的土壤。要想杜绝这一现象,唯有招标公开、透明,监管到人到位,对违规者决不姑息。
@风开季节:招标频出腐败,把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当作私有物品,进行利益输送,说到底,一方面是招标过程欠缺“阳光”,照不进里面,容易滋生“细菌”;另一方面是监管力度“似有实无”,无法及时“杀菌”,于是,腐败就有生存空间,到头来,伤害的便是公众。
广州日报:招标腐败案:有块遮羞布叫程序 2009-12-09 |
广州日报:招标腐败案:有块遮羞布叫程序 2009-12-09 |
孙西军:堵住政府采购的监管漏洞 2011-09-09 |
王国荣:招投标,就怕诚信先趴下 2011-10-25 |
汤华臻:招投标不能给潜规则留后门 2011-10-28 |
“潜规则”几成“显规则”,刮骨疗疾刻不容缓 2011-12-15 |
陈向阳:以改革强化招投标监管 2014-07-09 |
新京报:高铁免费水究竟有无暗藏利益输送 2015-02-13 |
剁饺子馅为啥“震塌”阳台 2015-07-09 |
中国经济时报:制度反腐的意义 2009-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