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27个均值1000元的“天价U盘”为代表,广州9个区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政府采购预算,折射出令人诧异的“采购冲动”。根据披露的数据,有近百家单位出现采购超标,出现在政府购物单上的还包括每台17万元的专业扫描仪、每台10万元的大幅面打印机、预算总价为7.17万元的两个路由器、单价5万元的投影仪……远高于市场价的采购价格,似乎让政府成了“冤大头”。
其实,“天价U盘”并不是广州某区的专利。尽管针对政府采购早有招投标等制度规范,但政府高价采购甚至“天价采购”的现象从未杜绝。去年12月海口市美兰区卫生局采购的25辆电动车,市场价2980元,采购价则达到4000元。面对舆论质疑,相关采办人员坚称采购程序依规合法,且“采购价略高市场价是普遍现象”。此番广州涉事单位对“天价采购”的解释,要么是“财务人员不专业”,要么是“预算表述太简单”,甚至“做了预算不等于会买”,言辞间也尽显不以为然。
舆论对广州“天价U盘”的批评多指向政府部门本身,但更值得反思的却是因“天价采购”而被随意对待的公共预算,以及为不合理预算“放行”的外部环境。
一些部门甘当“冤大头”,动因不难理解:在“天价采购”背后,藏着关于利益的秘密。且不论政府作为采购方与被采购方之间可能存在隐形的利益关系,早先因此而牵扯出的贪腐案件不在少数;单就预算编制本身而言,也有一些“不成文的惯例”在起作用。广州越秀区一位财务工作人员就表示,各单位做预算时“金额适当提高一些是可以理解的”。这虽是要证明“预算高不等于花得多”,不经意间却道出了某种实情——预算报多报少,直接关系到钱袋子的松紧。
“多报总比少报好,管它花掉不花掉?”这样看,政府宁愿花天价进行采购的冲动,其实是在变相问财政“要钱”。站在部门本位的立场上,钱自然是多多益善,但站在公共财政的角度,若前期缺乏必要制约,预算一旦排定,便会为轻则浪费、重则腐败的行为提供温床。
预算遭遇的尴尬,还不只是“天价”。此番广州多区回应称“做了预算不等于会买”,放到另一个层面看,实际上道出了另一种“潜规则”——预算制订是一回事,预算执行是另一回事。拿了资金、占着资源,却不加执行、不加落实,这在一些地方也颇为常见。近期各地频频曝出数目惊人的财政资金沉淀,折射的就是这种问题。一边是预算修订时的“采购冲动”,一边是预算执行中的“落实被动”,反映的都是对于预算重要性、严肃性的认知不足,也体现了工作作风方面的巨大漏洞。
“冲动”也好,“被动”也罢,要予以彻底遏制,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权力自律。公共预算需要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并接受外部监督,这是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后社会日趋强烈的共识,也是确保预算合理支出的一个前提。近年《预算法》完成修订,大大强化预算监督力度;政府体系内部的预算改革亦在持续推进,预算公开作为一项原则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预算公开程度是否够细、够实,以此为强有力的后续监督提供抓手,却仍有大量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仅有预算编制后的公开和监督,也不足以遏制预算编制中的漏洞。单论程序,层出不穷的“天价采购”,往往丝毫不违背预算编制和公开的程序。正当程序和荒谬结果间的吊诡反差,恰恰表明在“后监督”之外更需要预算编制的“前评估”,即让外部的约束力量从预算编制之初甚至之前就加以介入,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的合理性论证,从而在源头上遏制住政府部门非正常的“采购冲动”。当然,预算一旦编制完成,针对绩效的评估,亦应当贯穿全过程。当一个预算项目经过了方方面面的推敲和监督,呈现在预算报表里的数字,应当是能挤掉水分的。
胡子敬:预算不公开,采购才疯狂 2010-12-30 |
预算不公开,采购才疯狂 2010-12-30 |
和静钧:有些政府采购何以如此慷慨 2011-01-28 |
志 灵:“只买贵的”,预算监督不能偷懒 2011-11-14 |
贺 方:别怪财政“败家”,只怪预算“偷懒” 2011-11-14 |
采桑子:世上真有“两种花” 2011-11-15 |
多谈谈政府采购中的不足会更好 2012-07-10 |
舒圣祥:政府采购与市价对标,才是“节约” 2012-07-10 |
马想斌:治采购乱象别患上“技术依赖症” 2012-11-05 |
吴学安:“突击花钱”背后是预算“体制之痛” 2012-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