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时事

要防止出现“因贷致贫”

郭子源
2020-06-11 09:23:07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接下来将促进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贫困地区信贷资产质量尤其是扶贫小额信贷监测,及时提示预警,防止出现“因贷致贫”。

  笔者认为,要有效防止“因贷致贫”,应重点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精准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效识别其信贷需求;二是对贷款用途做好监测,强化贷款的风险控制;三是变简单“输血”为“造血”,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户的生产能力和创富能力;四是通过开展知识普及,提高贫困户的金融素养,确保其对扶贫贷款形成正确认识。

  近年来,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金融扶贫相关政策不断落实、落细,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又以“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最为典型。具体来看,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要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支持对象除了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包含已脱贫的贫困户,借款人年龄上限可放宽到65周岁。

  那么,为何会出现“因贷致贫”?这要从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说起。根据笔者此前多地调研,致贫原因通常有这样几种: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因缺土地致贫、因缺资金致贫、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信贷扶贫主要针对的正是“缺资金致贫”,也就是给予贫困户生产性、资本性帮扶,促使其更好开展小型加工业、养殖、种植等生产性经营活动,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因此,如果该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并非“缺资金”,而是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等,则应给予其救济性帮扶,即通过社会政策兜底,做到“应保尽保”,而不是简单地为其发放贷款,否则反而会陷入新的“致贫陷阱”。

  然而,在实践中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并没有在个别地方做到位。笔者认为,有效识别贫困户是金融扶贫的基础与前提,应从“有没有贫困”“想不想脱贫”“会不会致富”三方面入手,分析贫困户的脱贫意愿、生产能力、信用意识等,确保扶贫贷款能够真正流入生产环节。

  在此基础上,如果金融机构已为贫困户发放了扶贫贷款,则应进一步做实贷款用途的监测,防止资金流入非生产领域。可是,笔者调研发现,目前由于部分贫困户缺乏信用意识,贷款的真实用途有时会出现偏差。例如,将扶贫贷款用于子女学费、购置生活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没有让资金产生相应的收益,进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形成“因贷致贫”。个别贫困户甚至将扶贫贷款当作政府补贴使用,认为“不用偿还”,进而造成信贷资金无法收回,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还阻碍了金融扶贫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见,金融扶贫既要注重“输血”,也要注重“造血”,必须让贫困户杜绝“等靠要”心态,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接下来,除了加强对贫困户个体的生产性帮扶,监管层还应重点探索开展产业扶贫,做到让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技能,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让贫困户真正就业,实现增收。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