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形式主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端正对形式的认识和态度,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牢牢把形式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于推动工作落实,避免落入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妨碍工作落实,贻害党的事业,我们党历来态度鲜明予以反对。但毋庸讳言,眼下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仍时常闪现,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了影响工作末端落实的一大顽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治形式主义必须驰而不息。
形式主义为什么会久治不愈呢?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私欲作怪,有官僚主义作祟,也有不善于科学统筹的问题,但对待形式的态度不科学,亦即不懂得“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错把形式当根本、当成绩,沦入为形式而形式,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落实之名搞形式主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根治形式主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端正对形式的认识和态度,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牢牢把形式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于推动工作落实,避免落入形式主义。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好的表现形式,对事物的内容具有促进作用;差的表现形式,则对事物的内容有着阻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此,选择推进工作落实的形式,必须高度重视形式的反作用,决不能像“剜到篮子里就是菜”那样不加选择,而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科学考量,自觉将干扰落实、危害落实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从工作落实中剔除出去,确保有效落实。这也告诉我们,反对形式主义,要祛除的是脱离内容的形式、自我服务的形式,并不意味着一概否定形式。只讲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否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是错误的;而反对形式主义,将必要的形式一起去掉也是不正确的。对形式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剔除阻碍落实、干扰落实的形式主义,让形式更加有效地推进落实,更好地为落实服务。
让形式更好地为落实服务,关键要明确衡量好形式的价值标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实践中哪些是必要的形式、哪些是形式主义,却由于辨别不清很容易困惑于其中,一些形式主义正是利用了人们认识上的缝隙,得以滋长蔓延。比如,假工作之名,把开会当落实、把下发文件当落实;假成绩之名,满足于事事搞台账、事事上平台、事事限期催报;把形式当成绩、把过程当政绩,等等。而其结果无一不是干扰和影响工作落实。因此,纠治形式主义,必须用科学的价值观审视我们各项工作的外在形式,牢牢将工作形式的价值标准定位于推动工作落实。凡是对推动落实有益的形式就坚持,凡是对推动落实有阻碍和破坏作用的就坚决祛除,自觉摈弃把形式当成工作、当作成绩的思维,坚决避免搞花里胡哨、热热闹闹的虚假现象。作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既要理解和体谅基层辛苦,持续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又要坚持正确导向,在纠治形式主义上下大决心、用大力气,引领基层在落实上出实招、用真功,扎扎实实抓落实、心无旁骛求实效。这样就会在克服形式主义中推动工作落实,在推动工作落实中克服形式主义。
让形式更好地为落实服务,最根本的是要用末端显示的运行模式祛除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从实质危害上讲,无一不是束缚干事创业的手脚,占用和耗费末端落地的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要走出“拍脑袋决策”“闭门筹划”等惯性思维和领导方式,切实确立起末端看显示的工作运行模式,像战争年代打仗那样“问问战士”,多听听基层的意见,多看看官兵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要善于从基层实际运行模式中找问题症结,以末端显示的成效为检验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春江水暖鸭先知”。事实证明,哪些是必要的形式、有助于推动落实,哪些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影响工作落实,基层的感觉最真实、最有发言权。多听一听基层的呼声,多看一看末端的显示,既可以精准立起纠治形式主义的靶向,把住从数量上、质量上开刀和突破的关节点,也可以在推进工作落实上更加有效地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齐心协力取得更加扎实的落实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