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浙江电信、浙江移动、浙江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联合发布《浙江省电信行业运营商整改措施》(以下简称《整改措施》),推进治理消费者关注的骚扰电话多、套餐收费争议多等问题。此举在全国均属首次。此前5月14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浙江省消保委就骚扰电话、套餐收费争议多等问题对三大运营商进行约谈。(6月19日《中国消费者报》)
5月份集中约谈,6月份集体出整改方案,应当说这才是真约谈、动真格。而不只是笼统提提要求,然后并无实际动作,也不是光说不练、只谈不管。讲过的就要做到,提了要求就要抓兑现,约谈过后有督促、有落实、有整改,应当说浙江省市场监管和消保部门这次做出了监管榜样,值得人们为之点赞,当然更值得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
其实人们对这种行政或监管约谈并不陌生,稍稍关注新闻时事的人就会发现,经常会有某某部门就某某问题、某某乱象约谈某某企业、商家的相关报道。主管部门对监管对象进行约谈,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行政处罚措施,但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形式和手段。
特别是当发现某种问题苗头或突出隐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约谈方式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及时提醒和告诫,拎拎耳朵、拍拍脑袋,并针对性的提出整改纠错的要求。这一方面既能表明监管部门的态度和原则立场,另一方面又能引起责任主体的重视,促使它们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进行整改,防止问题和后果进一步恶化。
但是对于常见的约谈,尤其是针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钉子户”和顽固问题的约谈,人们更多发现“画风”虽然是这样的——约谈看似非常严肃,指出问题直言不讳,批评意见也不客气,作为被约谈一方也表现的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脸上写满深深的歉意,满口都是“痛改前非”的坦诚,可实际上却往往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那就是“反复道歉”,可就是“打死不改”。约谈似乎对他们基本无用。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监管方约谈不及时,也不是语气不严厉,而是除了空口说教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管用的制约措施,更缺少起码的跟踪问效。简单说就是“只谈不做”和“约后不管”,导致被约谈者心底根本不当一回事,所谓的口头承诺也就是“逢场作戏”、敷衍了事而已,如此一来原本一本正经的约谈岂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谈”?
以骚扰电话、“糊涂套餐”等问题为例,可以说长期以来饱受诟病,对此各大通信运营商当然是难辞其咎。然而人们看到办法措施出台了不少,约谈也约了好几轮,可是这一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营商没有真正重视并采取得力行动。
而这一次,为什么在浙江相关部门约谈之后,三大运营商很快就拿出了联合整改措施?说到底,还是相关部门在约谈后依然紧盯不放,认真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让各大运营商意识到这次很难再躲闪过去而不得不有所行动。当然,光是出台几条措施并非终点,相关部门还要继续跟踪监督,确保落实到位、取得看得见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