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位于富阳区受降村的浙江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布展陈列,9月3日这里将成为浙江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场地。(记者 张之冰 摄)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升华,它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厚重的文化土壤中。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又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此时此刻,我们聆听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年代。
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 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升华,它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厚重的文化土壤中。抗战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凝聚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分裂的民族是容易遭受外侮的民族。而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很明显地是利用了当时中国内部的分裂状况。日本何以在九一八事变后能够轻易占领中国东北,何以能够很快地把侵略势力渗透到华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严重的分裂状态。历史的经验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个团结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必要条件。空前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觉醒的生动体现,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此,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海内外华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四万万众,坚决抵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云南,20万各族同胞自带干粮,手挖肩扛,用9个月时间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近千公里长的滇缅公路,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称赞说,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合力。它包括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其中,民族整体对于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处于主导的地位,它经常地制约和影响着民族向心力和民族亲和力的状况。而民族凝聚力的产生有两个显著的时间条件:一是当一个民族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另一是当一个民族处于上升而走向振兴道路的时候。因为在这样的时间条件下,民族整体和民族成员的利益往往会高度一致起来。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正处于第一个时间条件之下。因为日本的全面侵略使得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和保家卫国的抉择。也正是在这个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地强大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心声。正是靠着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筑成的血肉长城,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再从当前看,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弘扬抗战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要牢记“落后挨打”、“分裂受人欺侮”的历史教训。如今,抗战精神依然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抗战精神中汲取营养,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继续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奉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求之中,不断以新的辉煌成就来告慰抗战英烈。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大众” | 2010-06-09 |
欧阳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重视党史学习 | 2010-06-09 |
文化自信的基点应确立在哪里? | 2010-06-09 |
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 2010-06-09 |
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 2010-06-09 |
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 2010-06-09 |
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 2010-06-09 |
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 2010-06-09 |
屈原的乡国之情与人格魅力 | 2010-06-09 |
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新风 | 201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