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
邱勇
//www.workercn.cn2016-06-2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CFP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没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清华大学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是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价值引导是本科教育的根本

  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现代意义的大学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大学职能在不断拓展,大学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一批被学者称为多元巨型大学的机构。但是无论大学如何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评价一所大学好坏的关键还是要看它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科教育在大学育人过程中有着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都把本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因为本科生教育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与学校声誉密切相关。

  在本科教育中,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知识和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公平、正义,关爱他人、社会、自然等价值取向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的养成,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大地发挥效用,正所谓“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都强调“做事先做人”“为学先为人”,强调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意义。《左传》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并把立德置于首位。《大学》开篇中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有“德者,本也”“有德此有人”等论述。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也注重品行和价值观的培养,认为养其德性“为大学之本”。他认为,所谓教书育人,“教”更多的是技术性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育”才是具有价值意味的人格塑造,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高尚的品德。

  本科生阶段的价值引导之所以重要,还因为这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阶段是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长、独自面对世界的开始,他们在这个时期要独立做出人生很多的重要选择。选择是行动,更是价值判断。在迅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本科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诱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帮助年轻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筑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融入育人实践中。同时,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独特文化的育人作用。清华大学在10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逐步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这些都是清华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做出的价值选择,是我们培养具有清华特质的本科人才的宝贵精神文化资源。

  学习自主权是本科学生多样成长的保障

  自主选择、多样成长是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另外两个关键词。美国著名教育家、做过40年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强调,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三样东西: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老校长梅贻琦在其《大学一解》中明确提到,“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何以故?曰,无闲暇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所长、施展才能,也才能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审视自身、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给学生更多自主权、更大选择度也是当今本科教育发展的趋势。2013年,《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了自定节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人意愿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这种理念颠覆了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框架,把教育的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自己,这势必会带来更多创造性的实践,也会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灵活,能够更快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时代要求。

  自主选择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多样成长的基础。为了克服培养体系过于刚性、给学生空间不足的问题。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先从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入手,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建立更加凸显个性化、人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开展本科生奖励荣誉体系改革,树立个性榜样,带动多样成长。增加培养方案的柔性,在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更多学分的任选课程,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成长路径。建设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转系和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位、辅修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学校还成立了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让学生能制度化地、稳定地在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进而在整个校园营造积极的、主动的、交融的学习氛围。

  面向未来,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育人平台

  教育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要随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清华大学正处在第二个百年发展的起步时期,正努力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百年发展格局。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大学必须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使命,更创新的清华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新趋势,也是世界上所有大学面临的新课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同时也指在大学教育中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更国际化的清华将更好地联结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未来社会领袖人才的重要基础,更人文的清华将能培养出更多能够真正肩负使命的领袖人才。

  学校的发展格局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平台,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清华在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授课内容注重创新、授课方法注重互动、培养方案注重灵活的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传统专业有机融合。重点建设一批挑战性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师生密切互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围绕创意、创新、创业,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

  清华大学鼓励本科生出国学习,不仅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到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去学习交流。清华大学还将持续提高留学生比例,扩大生源国范围,并鼓励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互动交流。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清华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学术人文思想交流的全球性中心。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批博士生去年已正式入学。苏世民学者项目旨在培养了解中国,有志于为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未来领袖,第一批学生将来自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的一批世界顶尖大学。2015年6月,清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性教育科研平台。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向全球创新学院赠送了一棵水杉,祝福全球创新学院茁壮成长。

  清华不缺人文传统,清华历史上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有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学大师。实际上,清华大学的“清”“华”两字本身都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含义。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在一首诗里曾经这样写道“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这里的“清”是纯洁、安详的意思,“华”是茂盛、希望的意思。王国维先生在《人月圆·梅》中写到“殷勤唤起,大地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一定会呈现出“清华两辉映”的景象,“大地清华”也一定会是所有的清华人的理想。

  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看似大学无所不能的时代,我们要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流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综合改革进程中进一步突出本科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万物得其本者生”,打好本科教育的底色,才会有更加美好的一流大学的明天!(作者系清华大学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