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动乡村振兴
王立锋
//www.workercn.cn2018-01-02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靠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是由乡村的独特属性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所决定。在乡村振兴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绝不能让农民成为农村改革旁观者,而是让其有切身的参与感,让农民成为改革红利的主要受益者,以此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民是乡村的守护者

  乡村和城市是社会中两种不同的形态,从功能上来看,乡村主要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生态产品,城市主要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乡村和城市在功能定位上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三个特殊标记:土地、村落和乡村文化。

  土地不仅包括耕地,还包括草地、林地等。土地是乡村存在的核心,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所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尽管靠“种地谋生”已不是当下农民收入的唯一渠道。一方面家庭经营性收入虽占比下降,但仍占较高比重;另一方面土地充当着农民的“保险”和“兜底”作用。

  谁最珍惜土地?农民。但农民只珍惜“自己家”的土地。倘若农民耕种的土地今年是“自己家”的,明年就成了“别人家”的,农民便可能不会珍惜土地,不仅不会投资土地,反而可能会“地尽其利”,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给农民吃的一颗“定心丸”。

  谁最熟悉土地?农民。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农产品是人力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复制工业生产模式。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一些农业企业贸然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会出现“算着很赚钱”最后却亏钱的结局。原因就在于不熟悉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是简单的播种收割,是一个细致复杂的生产过程,不仅需要熟悉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而且还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未来谁来经营农地?农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社会上不断有人提出“未来谁来种地?”的疑问。在农业技术水平不发生巨大提升的前提下,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作为种地的主体不会改变。因为只有农民才最珍惜和熟悉土地,也只有让农民耕种,才能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是土地的守护者。

  传统特色乡村村落和优秀乡村文化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美丽乡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方面来讲,农民也是乡村村落和乡村文化的守护者。振兴乡村,不是把乡村复制成城市的模样,而是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更好保护乡村村落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业农村必然发展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之前提出的单一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补充,内涵更加丰富全面。

  当前,我国城乡现代化发展进程并不协调,城市走在现代化发展的前列,并依靠其优势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不断集聚,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释了内外因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因,其他一切都属于外因。可以说,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就农业生产而言,一些农民依靠自身耕作经验和土地状况,发明创造出一些省力又省钱的小型农用机械设备,如农民根据土豆种植特点发明土豆种植开沟机、土豆收获机等小型设备,得到迅速推广,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对于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良种或机械设备,农民无法自我创造,必须依靠政府、科研部门的大力协助,但这些科技成果,归根到底要与农民生产实际相匹配,是否适合农民使用是检验科技成果成败的重要标准。

  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很多方面,农业生产现代化只是其中之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农民多出“好点子”,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多听听群众意见,让农民切身参与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来。

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评价标准。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要从提高农民的收入、机会、保障等几个方面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的齐增,是最为直观的获得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农村改革红利主要由农民共享;二是要尽可能的分享到其他产业利润。坚持农村改革红利主要由农民共享,就是要让农村改革好处更多地落在农民自己头上,而不是被一些市场投机者抢占而据为己有,并且让农村改革好处落在更多的农民头上,避免农民自身分配不均。收入来源有限是农民收入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好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其他产业利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综合发展战略,不仅仅体现在农民收入的提高,还体现在农民对教育发展机会的获得、社会保障的兜底和身份获得感的认同。农民身份获得感与农民收入、机会、保障获得感密切相关,过去,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和农业工作性质等因素影响,农民身份获得感普遍不强。提高农民身份获得感,需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创造更好地发展机会、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更完备的医疗服务水平,这也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