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蕴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源于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沧海横流、山崩地裂,方显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子弟兵在最需要、最危险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抗震救灾的每时每刻,都是对人的体力极限和意志品质极限的极大挑战。为了寻找死难者,抢救幸存者,大家冒着不断发生余震的危险,面对随时有可能会牺牲和死亡的风险,忍受饥饿、疲劳、酷热,无所畏惧、夜以继日战斗……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韧性和刚性精神的充分体现。
地震发生后,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生命遭受极度摧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唐山人民以“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与魄力,不畏余震肆虐,不顾天气恶劣,在震后短短时间内,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烧出了“抗震瓷”、产出了“抗震粮”。震后十天,铁路通车;不到一个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入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震后一年,唐山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震后第二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不向灾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奋斗精神,唐山人民创造了人类同大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历史昭示未来。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要发扬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4、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能量。
发生在44年前的唐山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史上极其惨烈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24.2万人殁于瓦砾,16.4万多人重伤,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全部中断,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地震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西方有人甚至断言,唐山永远从地球上被“抹掉”了。
然而,历史没有按照这些人的预言发展。大地震虽然摧毁了唐山这个城市,却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废墟上起步。40多年来,唐山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辛努力,重建家园,创造了“十年建设恢复、十年经济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十年展翅腾飞”的奇迹。在十年建设恢复时期,唐山人民以争分夺秒的劲头,奋发图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开展震后恢复建设;在十年经济振兴时期,唐山推出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为唐山赶上全国发展步伐、重振唐山雄风注入活力;在十年快速发展时期,唐山把生产力中心向沿海推进,打造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建设现代化沿海大都市;在十年展翅腾飞时期,唐山推动城市发展向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双轮驱动转变,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经历40多年的艰苦奋斗,唐山已经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均居住面积、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等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比震前增长4.6倍,市区人口由震前的70万增加到251万。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指出,希望唐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弘扬抗震精神,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再接再厉、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唐山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奋斗,正在绘就新的时代画卷。
灾难磨砺中国,精神凝聚力量。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铸就的唐山抗震精神,是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朽精神丰碑,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长久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张彦台,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