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www.workercn.cn2013-11-06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探索

  “探究心思”艰难改革

  然而,人文学科依然有它存在的坚强理由,它既不是“严冬”的代名词,也不会是“春天”的对应物。

  近20年来,高校人文学科为应对上述困难局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专业调整和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在专业方面,基于原有的中文学科,有许多学校开办了相关的新闻传播、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创意、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影视艺术、编剧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历史也与文化类、旅游类结合,办起了有关专业和方向;哲学也有与经济、法律等专业结合的尝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了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的探索,如语言学与法律的结合,哲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乃至管理学的交叉,中文与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产业有关方向的“联姻”,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在各高校,人文学科配合方兴未艾的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了大量选修课,供理工学生选修。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文科类的课程平台,以利于基础学科和应用性文科专业的结合;有的建立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双学位、辅修等制度,甚至有的学校开办了外语与工程专业结合的双学位课程体系。应当说,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文学科可谓绞尽脑汁甚至说是“探究心思”地进行了改革的艰难尝试,对扩展人文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人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当然,这一切改革的实质效果,特别是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社会的检验,但这种探索和努力,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

  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前景没有太大危机

  从专业的角度讲,尽管许多高校做了努力,但目前开办的人文学科专业,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与其它专业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专业,大都带有“拼装”的色彩,特点并不鲜明,离真正建立起具有基础与应用皆强、有较高社会认知度的交叉性新专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认识不太清晰,定位还不准确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能得到解决,人文学科前景应当没有太大的危机。

  如中文和外语专业,在深度融合上下些功夫,就可建立新的专业;其它如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与一些应用性学科交叉后创出新的专业,也有极大的可能。当然,阻力也相当大,专业思维的局限,体制的要求,社会的认识,学科细化的现状等,将会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此,如何处理传统人文学科的独立性与其它专业交叉结合的矛盾,在深度与广度上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把握好基础与应用,专业特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等关系,是人文学科面临的迫切问题。

  此外,在高等学校,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人文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现状看,课程数量不算少,但受学生欢迎、真正让学生受益较大甚至影响终生的课程,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形成这种状况,与师资水平、内容安排、授课方法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这方面真正下点功夫而不是简单为了保证老师的工作量,或满足学生修满学校规定学分的需要,那么就一定会对学生有真正的吸引力,就会显示人文学科自身的影响。

  人文学科的存在,有着更高的意义,即民族、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当下与未来,既不会进入冷酷的“严冬”,也不会走向热闹的“春天”。它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平凡,过去,现在,将来,一以贯之,存在永远。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学文科的不会赚钱? 福布斯可不这么说

  关注“学生投资回报率”的2013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发布。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榜单20强中,坚守以人文艺术类学科为核心的学术传统的文理学院占据7席,表现强势。榜单显示,哈维姆德学院毕业生薪酬排在全美第3、西点军校第7,波莫纳学院毕业生起薪4.92万美元,超出美国大学和雇主学会统计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收入中位数。

  有评论指出,能在这张功利色彩浓厚的榜单上取得好成绩,说明文理学院毕业生赚不到钱本身就是“伪命题”。文理学院是美国高校的一类,不以教授特定的谋生技能为目标,因此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和职业学院,一般不提供商科、工科、医科等职业性专业与课程。

  以哈佛人文学院来说,尽管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生源越来越少带来的压力,但院长戴安娜·索伦森建议人文学院主动向全校大一和大二学生示好,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跨学科框架来留住学生,并搭建实习网络来重塑文学学位在职场上的价值。

  耶鲁传统人文学院的注册率近些年确实下降了很多,不过一些以人文学科为基础而搭建的跨学科专业在过去10年不降反增,而这是否意味着人文学科的未来?这些跨学科的“新人文专业”包括科技医学史、女性学、性别研究。根据耶鲁的统计数据,这些专业的注册人数在过去十年从260人上升到了695人。因为“在校生认为这些跨学科课程对他们的生命有意义。”

  “媒体、政府和公众越来越看重工作,因此认为大学应教会学生某种特定技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力和发展性的未来领袖。”美国教育专家奥克斯托比指出,“美国通识教育内容广博、基础坚实,通识教育的方向不会轻易动摇。”

  有一说一

  “弹性离校”不妨推广

  苑广阔

  南京的小学从11月1日起,将实行“弹性离校”:凡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可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均可实行“弹性离校”。学校还优先安排一、二年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弹性离校”解决了部分家长没时间接孩子,或者是孩子独自回家面临各种交通安全隐患的问题。对家长而言,学校这样的人性化之举,自然值得肯定与欢迎。

  “弹性离校”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实行“弹性离校”等于分流了学生的放学时间,一改往日家长接孩子时校门口路段交通拥堵的情况,既方便了家长,也方便了其他市民;一些孩子在父母下班之前回家,不但没有人辅导作业,还不安全。但是现在,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或者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免费兴趣班、特长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为避免有些学校把“弹性离校”时间变成了补课时间,或者是把给学生提供额外辅导、照顾变成“收费服务”的理由,南京市教育部门还专门出台管理规定,把“家长自愿、学校公益和规范办学”作为学校实行“弹性离校”的基本要求,这也就免除了一些家长的担忧。

  说到底,“弹性离校”就是学校和老师主动承担起更多责任的同时,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种人性化举措,既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给家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增进了家校之间的和谐。所以,完全可以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基础之上,为全国其他地方的学校所借鉴、推广。

  留学顾问

  旅游者可短期学习

  英国进入“游学时代”

  李祉涵

  近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北京宣布三项为中国访客精简申请赴英的签证手续措施。新方案允许一些指定的中国旅行社在申请英国签证时,仅需提交欧洲申根签证申请表,而无需另行提交两份单独的申请表格。此外,这些指定的旅行社在安排游客前往英国和申根地区的国家时,将不再需要重复提交不同的申请。同时,自明年夏天开始,24小时“超级优先”的签证服务也将出台。

  此前不久,英国驻华大使馆还传来消息,未来对华签证政策的调整还包括:游客可以在英国旅游期间参加一些课程,包括休闲课程(如航海或骑马)和英语学习课程。这意味着来英国探亲访友或旅游的人士不必申请学生签证就可以进行短期学习,而英国大学和旅游业也将从中受益。

  留学专家分析,中国逐渐成为英国旅游、商业、教育的重点发展国家,两国的各项交流正进入快车道,而持有访问签证可参与短期培训的签证政策一旦出台,影响将更加深远。英国一直以来以悠久的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及高质量的教学著称,但之前的签证政策对于入境者的目的有严格限制,不得从事签证类型规定以外的任何活动。而一旦新政出台,中小学生可以在寒暑假参加英国的语言学习课程及游学课程,白领及在职人士可以利用短期课程充电学习,所有在英国短期入境的人都可以享受到英国多样丰富的教育教学,“游学”将变得更为便利。

  数据调查

  一成以上新生

  有意转换专业

  入校仅俩月,尚未涉及专业课的一些新生已做好了转换专业的打算,但实际上他们对本专业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麦可思对部分高校的2012级新生调查显示,12%的本科生与11%的高职高专生有意转换专业。具体看来,有意转换专业的新生转换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被调查的这部分2012级新生最希望加强的入学教育是“专业认知教育”,其后依次为“职业前瞻教育”、“迎新联欢会”、“校园生活介绍”、“社团招新”和“心理咨询”。

  同时,建议高校邀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从学生的角度向新生解读本专业,以此来帮助新生了解专业,从而更理性地作出转换专业或者辅修专业的决定。对于一些就读非理想专业的新生,高校一方面可以在入学教育阶段加强对本专业的介绍,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放宽转换专业限制或拓宽第二专业选择,为其积极投入学习创造条件。麦可思

  相关链接

  大学究竟有多少学科

  大学里究竟有多少学科?至少有42个。

  这些不同学科包括:历史语言学、文学、表演艺术、哲学、宗教、军事科学、公共管理学等。通常人们把这42个学科分为五大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形式科学、专业和应用科学。

  美国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杰伊·迈克丹尼尔指出,当今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人文科学更重要,更具体地说,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强调的STEM学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比其他学科更重要。自然科学和数学之所以被认为重要,原因不只是因为它们产生的知识,还因为它们可以以非常实用的方式在技术和工程领域中应用。

  他指出,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在现代大学中似乎正在上升: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思维的未来,不仅在于探索认知现实的不寻常的方法的乐趣,更在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创造性劳动。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