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图片新闻

老两口传承百年技艺 专卖豌豆凉粉

2020-08-03 14:40:09 来源:中工网

  2020年7月29日,山东日照莒县小店镇农村大集上,林凡周和老伴在集市上卖凉粉。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镇,有一家不起眼的路边小吃摊,专门卖豌豆凉粉,每天“吃货”云集,小摊位不大,却挤得满满当当。如果赶上节假日人多的时候,或者是天气炎热的时候,去晚了就吃不上了。“没有特殊情况,我每天都在这里卖凉粉,一斤4块钱,一天能卖六七十斤吧。”摊位的主人林凡周介绍说,如果是逢集的时候,一天得卖150多斤。

2020年7月29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农村大集上,林凡周做的豌豆凉粉。刘明照/视觉中国

  林凡周今年68岁,是莒县小店镇小店村人。“以前,俺爷爷、俺父亲就干这个,早年间是用地瓜做凉粉,做好后用挑子挑着到村里去卖。我记得在六七十年代,凉粉才8分钱一斤。”林凡周介绍说,40多年来,他靠着这项祖传的凉粉制作技艺,养大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去年,林凡周的“凉粉制作技艺”被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个豌豆凉粉,在我们这块吃的比较多,还有就是莒南大店吃的比较多,咱们县其它乡镇吃的不多。”林凡周介绍说,这种豌豆凉粉作为地方小吃,非常有特色,老人小孩都喜欢吃,有人说,如果到了小店镇不吃上一碗凉粉,就不算到了小店镇。可见凉粉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每年的清明节、五月端午、十一和春节前,卖得最多,一天都能卖300多斤。”林凡周介绍,还有很多爱吃凉粉的,从日照市内开车100多里地,专门到小店镇来吃凉粉。还有临沂罗庄的,前段时间还有个东北的呢。有的人除了吃凉粉,还想跟着他学习制作技艺。

2020年8月2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小店村,林凡周和老伴卢培贵在家里准备做凉粉。刘明照/视觉中国

  “我制作的凉粉,是用颗粒饱满的豌豆,用水泡五六个小时,然后再磨成粉,在水里沉淀后就是豌豆淀粉。”林凡周说,平时每天就是做六七十斤,如果逢小店集的时候,就做150多斤,到了节假日期间,每天就得做到300多斤。为了保证凉粉的口感和品质,林凡周一直沿袭着传统做法。自己买豌豆、磨粉、烧水、下粉等工序,全采用传统方法,每一个环节都严守祖传秘诀,特别是在火候的控制上,多一分火候则硬,少一分火候则粘,口感利整、劲道的凉粉,全靠几十年的经验来保证。

  做凉粉还是个力气活,豌豆淀粉下锅后,为了防止糊锅,要不停地用木棍在大铁锅里搅拌。“粉下锅后就得不停的这样搅拌约十几分钟,如果糊锅了,凉粉有种‘燎烟’味,如果粉不熟,口感发粘,不好吃。”林凡周说,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搅粉的时候,老两口得换着干。

2020年8月2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小店村,凉粉制作完成后,从锅里盛出。刘明照/视觉中国

2020年7月29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农村大集上,林凡周和老伴在集市上卖凉粉。刘明照/视觉中国

  “我每年得用5000多斤豌豆,卖凉粉的话有两万多斤吧。”林凡周介绍说,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喜欢吃凉粉的都订做,一般都是论盆订。还有在外地工作的,回家临走时,也都会订上一盆带到外地吃。有的人从小吃到大,现在孩子大了,又领着孩子来吃,吃了两三代人。

  现在,林凡周每天都会出摊,逢集的时候老两口一起出摊,不逢集的时候他就自己出摊。“平时每天做六七十斤,早上8点多出摊,不用12点就卖完了。下午回家,再准备做第二天卖的凉粉。”林凡周说,老两口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是他们很知足,每天仍然坚持出摊,就是为了能让“铁粉”们吃上熟悉的味道。

  小店的凉粉,其实还是家乡的味道。“有的客户把凉粉带到北京、上海、广州,还有济南、烟台、青岛等地,他们打电话说吃着我做的凉粉就想起了家乡。”林凡周说,当他听到这样的话时,心里很高兴,自己坚守的不只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家乡的情怀和味道。

编辑:尹文卓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