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张建东(右一)和工作人员现场探讨灌溉用水问题。(资料照片)
“就二亩半地,政府用着了,咱就拿出来支持政府工作。”2020年8月12日下午,在山东青岛莱西经济开发区七星河新村龙湾一村自然村,74岁的村民史茂胜遇到村党委书记张建东,说起村里正在建的一个项目。俩人你一言我一语,聊了半个小时。 “你看咱老百姓多好啊!”从村里出来,张建东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做村干部的,有事只要跟老百姓讲明白、好好商量,大家不会不支持。” 抱着到村里干实事的初心,2019年12月,原为青岛正局级干部的张建东,作为全市公开遴选的200名村党组织书记之一,来到七星河新村任职。上任大半年,他吃住在村里,这位57岁的村党委书记,想干的事儿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相互助力共发展
“张书记,这是各自然村摸底报上来的名单。”一天上午,新村党委办公室主任林建军送来一份名单,名单上有种植、养殖能手,有蔬菜、大理石、玩具等加工者,还有从事餐饮、金融服务、电商等第三产业人员,满满5页,近100人。 “我们要成立七星河产业振兴合作社。”张建东介绍,“七星河新村的产业振兴怎么干,党委政府要引领,要和村里的这些能人、带头人商量着来。” 七星河新村由簸箕掌、胡家疃、龙湾等7个自然村合并而成,1900户5000多村民。以前各村都是各自发展,彼此之间没有多少交集,张建东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7个自然村村民的思想统一起来,产业联合起来,不同自然村、不同产业、不同人群相互助力,形成振兴合力。 史茂胜所说的“正在建的项目”,是落户村里的钻石小镇。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成后可用工3万人,所占1200亩地全部来自龙湾一、龙湾二两个自然村。目前项目第一期已经开工,可是还有几户农民对征地有抵触心理。 怎么办?千方百计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关系着农村发展,一定要给老百姓讲清楚。这样的话,张建东几乎天天在村里讲,并且身体力行去做。说得做得多了,各村干部也积极行动起来。6月,龙湾两个自然村党支部专门把村民召集到项目工地上,请项目投资方负责人给村民们开了一场新鲜的“项目说明会”。 为什么要建这个项目?主要生产什么产品?将来前景怎么样?会给村里带来什么好处?建成后用工对村民有什么优惠?……项目投资方总经理梁连波把村民们关心的问题讲了个明明白白。项目说明会取得良好效果,原来抵触征地的两户村民会后主动找村干部要求领取补偿征地款,思想通了,观念也转变了。
打造田园综合体
“凡事要让群众明白,要商量着办”的观念,让七星河高效农业产业园流转土地非常顺利,200亩地只用了3天。 这个产业园坐落在簸箕掌自然村北,占地200亩。记者采访当天,雨后初霁,水泥搅拌机呼呼转着,工人们正忙着为大棚骨架定型。已经搭起的银灰色大棚骨架,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 簸箕掌自然村有种植大棚西红柿的传统,村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因连年重茬,病害多,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新村党委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和村里商量规划设计47个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建成后租赁给种植户,同时与政府部门、超市商场、高等院校联合,将产业园打造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产销一体、研学合一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工地往东200多米,一个绿意盈盈的平塘碧波荡漾。张建东站在塘边向记者介绍,这是七星河高效农业产业园的配套水利项目,对簸箕掌村产业园内现有的沟渠进行了整理,争取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不仅是簸箕掌自然村,七星河新村投资15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6月也已开工。项目对7个自然村农田内的路、水、渠进行综合整理,新挖、整理平塘5座,整治道路5000米,为发展高产、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 “张书记来到我们村,感觉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咱日子更有奔头了。”刚刚从自家大棚出来的西红柿种植户史合言说,“建大棚提前跟我们商量,给我们请来专家讲课,产业园建好了,我一定要包两个大棚。”
会种地变“慧”种地
“这是全省最大的单体农业智慧大棚,占地210亩,从荷兰引进的国际最先进技术。”当天下午,在位于胡家疃自然村的莱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张建东非常自豪地说:“这个产业园,运用阿里云数据对水肥、光照、温湿度、二氧化碳等生长要素进行控制;和传统种植方式比,灌溉用水只有1/20,产量能增加很多。” “8月20日,温控达到标准后,我们就能投产。”该产业园运营团队——凯盛浩丰(莱西)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自然村有村民自建的“土”大棚,新村有在建的高标准设施大棚,经济开发区有马上投产的现代智慧温室……传统的西红柿种植,在当地形成了多结构、多层次的产业业态,既能满足不同人群工作和生产需求,又脱胎换骨升级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主导产业。 “我在平度市当过镇党委书记、在莱西市做过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在青岛市农委、扶贫办工作时是局级干部,我这辈子全都工作在‘三农’岗位上。”张建东语气坚定,“我想把这一辈子积攒的工作经验和资源,都用到七星河新村发展上,全力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的‘七星河模式’,让城里人愿意来,村里人不愿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成 通讯员 魏新美 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