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图片新闻

17代人追逐的梦想实现了

——记冀南平原刘秋口村变迁

2020-10-28 07:40: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7日电 题:17代人追逐的梦想实现了——记冀南平原刘秋口村变迁

  新华社记者曹国厂、岳文婷、王晓

  10月的冀南平原,沃野千里,一望无垠。

  在青银高速和230国道交会处的刘秋口村麦田里,冬小麦麦芽已经一片嫩绿。

  下了高速出口不足百米距离,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横贯河北省新河县刘秋口村庄东西,街道两旁的观赏国槐亭亭玉立,红瓦白墙的民居格外醒目。

10月20日拍摄的河北省新河县刘秋口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刘秋口村刘姓先民们自河南夏邑县避乱逃荒而来。数百年间,战乱、水患、旱灾等各种天灾人祸频仍,贫穷在一代代刘秋口人脑海里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连日来,在刘秋口村采访,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村庄历经不同时代为摆脱贫困所做的抗争;也能深刻感受到,梦想为何能在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在刘秋口村东口,一块立于1988年的石碑上刻着村庄由来: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河南归德府夏邑县迁来立村,因近古湫河,遂名刘湫口。后“湫”简为“秋”。

  “五六百年前,我们的祖奶奶领着俩孩子,为避乱千里跋涉来此定居。”1946年出生的刘守信说,“到我这里,已经是第16代了。”

  刘秋口村现有户籍人口392户、936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14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04人,被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

  刘守信1968年毕业于邢台农校,家里上溯三代人都读书。他说,新河县志记载,从1407年至清末,每隔数年新河县都交替经历旱、涝、蝗灾。在1641年甚至出现“妇女插草自卖其身……饿殍枕藉,惨不忍睹”。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风吹到了这座冀南小县。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10岁,虽然住的还是土坯房,但人民当家做主人了,都精气神十足。”81岁的刘根平说,1958年开始,他学了两年河南坠子。1970年前后,为了歌唱祖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在村里组建了坠子剧团,成员有20多人。

  1982年,刘秋口村20岁的刘运才从部队退役,正赶上改革开放好时机。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生长。”刘运才说,他和二哥刘进才以及一个伙计,三人一共凑了3500元,合伙买了一台二手的天津铁牛55拖拉机。

  一年之后,刘运才觉得拖拉机跑得太慢,他提议买汽车,但是由于物资紧缺,找了半年,贵贱买不到。

  1984年,三个人跑到石家庄,花了一个多月买齐了汽车配件,组装完成后,连夜开回了村里。第二天一早,就围了一大片人。

  随后两年里,刘运才又买了3辆大货车,并且培养了10多名货车司机,也带动本村和周边村逐渐开始跑运输。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编辑:姚怡梦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