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谁谋求政绩、创什么样政绩、靠什么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问题,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贵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仍是一块欠发达、欠开发的“洼地”,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某些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在民生建设中,就存在着“减”与“增”的双重难题,既要偿还民生“旧账”、又要增进民生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抓手,实现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
始终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导向。发展决不能不计代价、不计长远,而要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高举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大旗不动摇,坚守“两条底线”、探索“双赢之路”,在新起点上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坚决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全力推进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双赢”,努力实现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行动导向。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013年以来,我们从“用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十大民生难点入手,制定了解决民生“十困”的行动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比如,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就业体量大的呼叫中心建设,切实解决“就业难收入低”问题;持续开展“两严一降”行动,使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从89.4%提升到97.16%;向“用水难”宣战,实施碧水保护计划,加强饮用水源治理和保护,基本解决50余个重点片区用水问题,让十余万群众脱离水困;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北京等发达地区20所优质学校来合作办学,有效缓解了“上学难上好学难”;将中日友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引入贵阳,使贵阳乃至贵州的广大群众享受到首都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同城化”待遇。
始终坚持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人民群众对政绩的感受最真切、评判最公正,领导干部要把民意标准贯穿到决策谋划、实施、见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事前广征建议,通过开展“千村万户”大走访、基层夜话、广场见面会、驻村调研等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事中诚待监督,通过将重大民生工程的资金、工程期限、施工单位、主管部门、项目责任人、举报电话等信息及时公布,使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事后强化反馈,重大民生工程完结后,及时通过网站、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评价;同时广泛采集群众的效果评价,并把群众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通过这种阳光操作程序,避免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实现了群众认可、社会赞同、政府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