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5年3月,明确了18个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方向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在于历史上的共同文化积淀。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也应秉承新的丝路文化精神,以更加开放的态势,主动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来。
将草原文化开放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对内应构建开放的国内文化市场,逐步形成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格局;对外应加强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扩大承载草原文化传播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共同构建开放的国际文化市场。
在建设路径上,应秉承开放合作理念,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贸易等全方位合作。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沿线国家的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加强国际间文化基础设施尤其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通过借力“一带一路”,布局全球化发展,扩大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与域外中国文化中心搞好对口合作交流,举办内蒙古文化周,开展非遗展示等系列活动。逐步推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保税区、文化自贸区的建设,为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强化平台建设。拓展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借助已有的中俄博览会、草原丝绸之路交流合作国际论坛、满洲里开办的红色交通线博物馆、二连浩特开创的草原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文化交流和贸易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城市的合作交流。创新多样化的民间互动交流平台。加强草原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树立草原文化形象。建立沿线国家之间共建共享的传播平台,比如一个跨国的互联网交流及合作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建立起多语言、无国界、易接受的传输方式。对草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创意。进一步扩大草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增强文化交流与传播。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文化领域先行,与周边国家共同规划建设有影响的项目,让当地社会和百姓切实分享合作成果。建立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的民间文化交流常态化机制。内蒙古在现有的与俄罗斯、蒙古国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周、青年友好交流活动、民族艺术家观摩考察学习、联合开展“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等活动基础上,加大与周边国家特别是蒙俄文化交流合作,研究制定《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文化交流的意见》,拓展交流合作领域。
推动文化产业的区域繁荣。推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合作创新模式,即建立一个文化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文化产业。该共同体的特点是能够体现合作共享、共赢互惠。对外,加强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秉承新的丝路文化精神,努力增强文化认同。对内,促进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致力于建立一个共同的文化市场。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的区域大力建设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完善地方社区文化记忆,活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充分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其数据化、在线化,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推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加强国际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推动沿线国家文化资源的跨境整合。以开展“万里茶道”中、俄、蒙文物界联合考察活动为契机,为“万里茶道”共同申报世界遗产打好基础。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逐步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目前,内蒙古已构筑以二连浩特、满洲里等19个口岸为重点的全方位向北开放带。中俄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已被正式批准为综合保税区。内蒙古要宣传落实对外文化贸易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各类团体、各类文化单位和企业“走出去”,推动更多企业和项目进入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录,有序扩大国际文化市场份额。(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建设河西走廊旅游产业带的思考 | 2011-01-25 |
创新与发展:甘肃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 2011-01-25 |
华夏文明资源与甘肃地域文化特征 | 2011-01-25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2011-01-25 |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 2011-01-25 |
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联合新闻公报 | 2011-01-25 |
大规划 大空间 大视野 | 2011-01-25 |
新丝路经济带视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 2011-01-25 |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实现吉林快速发展 | 2011-01-25 |
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 2011-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