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
王友福
//www.workercn.cn2016-02-01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诸多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民族文化就是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设置中得到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中,最能展示传统文化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在传统节日中,春节的节俗活动之丰富多彩,远非其他节日可比。从腊八开始,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祭灶、清扫房屋、沐发浴身、购置年货、祭祖、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夜、爆竹迎新、贴年画、拜年、发压岁钱、走亲戚、破五送穷、迎财神、观灯、打灯谜、踩高跷、闹社火、逛花市、送元宵等节俗逐一上演,可谓热闹非凡。如果加上因为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地方性春节活动,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这些节俗活动,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与宗教情怀,集中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曲艺、戏剧、舞蹈、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饮食、信仰、礼仪、诗词、联语、家训、书法、绘画、服饰、体育健身、商业、生活、生产等内容得到了生动地再现。春节期间,从官方到民间,从乡村到城市,人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节庆活动当中。通过多姿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节俗活动以及附着在节日上的传说,以及物质的、行为的、情感的记忆符号,人们周期性地共同重温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复述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春节习俗看上去似乎很琐碎、很肤浅,实际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却很博大、很深刻,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就是溶解在这些习俗里面,世代延续。

  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民族认同感和持久不衰的向心力、凝聚力。在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文化认同是决定性的因素。除了汉族外,我国还有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以春节为纽带,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春节期间,全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人们围坐在一起,共吃团圆饭,共喝团圆酒,一起回忆往昔,憧憬未来,家族、家庭、家乡的感觉得到强化,追求节日里的团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每逢春节来临,一种节日的浓烈气氛充满神州大地,行色匆匆的人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鼓鼓的行囊充满着对亲人的问候和思念,不惧旅途劳顿地回到父母亲人身旁。回家是春节全部内容的浓缩,这个“家”,不仅包括家庭、家族、家人,还有乡音、乡情和童年的印记,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片热土。春节习俗中的走亲戚活动,在亲人之间的往来中,家族、亲属的身份得到认同,亲情得到强化,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达到满足。对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家庭就是国家,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人们祈求家庭和睦富足,体现的是一种希望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春节就像一块磁石,把炎黄子孙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春节作为一种黏合剂,它一方面提高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内聚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社会成员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

  春节作为最具历史性、稳定性、广泛性的传统节日,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春节的习俗也悄然发生着变迁。但是,消失和改变的只是形式,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春节作为了解国家和民族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正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作者系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