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三五”是湖南实现中部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最近积极谋划、推进产融学合作,湖南发展可望进一步加快、向好。
湖南对产融学合作寄予很高期待,主要在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要工作都离不开产融学合作。加强产融学合作,必须加大科技研发和人才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需要有金融支持和各方协同推动,并使其成果最终体现到产业发展上来。
而决定“十三五”期间湖南产融学合作优劣的一个关键,就是能否聚天下英才为“湘”所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湖南金融投资等现代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薄弱,已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创新创业的瓶颈和短板。在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湖南的重中之重是补短板,包括通过加强产融学合作促推金融业创新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贡献。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历来人才辈出,湘军、湘学、湘政之盛,曾经一时无出其右。进入现当代,湖南既有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拥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科技人才汇聚的知名机械制造企业,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大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则遍布全球各地。
但毋庸讳言的是另一个说法“惟楚有材,出湖成才”。历史上出现过“楚材晋用”的现象,当前湖南同样存在人才流失问题。拿金融领域来说,国内外许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着大批湘籍金融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能为家乡做出多大贡献,也有人感叹“报效无门”;湖南财经学院曾是中国金融教育的业中翘楚,但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只有少数留在湖南。这些现象,多少说明,过去在湖南,教育界、学术界和产业界、金融界的沟通合作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湖南要加强产融学合作,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观、用人观,探索形成全新的产融学合作人才体制机制。不仅要留住人才,还要创造良好用人环境和配套条件,让人才在湖南发挥作用;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进一步引进人才,即使不求所有,也要但求所用,借智借力,让天下英才为湖南所用。
首先,省内和金融有关的教育、学术机构要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从微观上激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弘扬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别是湖南财经学院与湖南大学合并后,其金融学的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应该进一步发挥出来,而不是弱化和淡化。湖南大学可以作为湖南产融学合作的一个连接枢纽,着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训、教育,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更好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其次,要培育一批产融学合作的创新平台,用模式创新促进人才作用更好发挥。产融学合作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特别是要坚持技术创新为先、社会创新配套;身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产融学合作平台应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鼓励成立各种基于特定产业的纵向合作联盟、立足区域的协同创新联盟,为湖南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服务、数据服务、技术服务,搭建高效畅捷的合作交流平台。
第三,在此全球化时代,产融学合作要有全球视野、全球网络,对接国内外金融资源和学术资源,为湖南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配套服务。可以依托全球各地华人社团特别是湖南籍社团,建立起全球产融学合作网络;不仅要重视传统金融人才的作用,也应重视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人才;要推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转化,加大创业投资等金融创新支持,让散布于天南地北的湖南人和关心湖南发展的友人都来关注、参与湖南的产融学合作。
另一大“利好”是,今年以来国家对于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战略规划,湖南应抓住这一契机,创造更多新平台、新模式,将“惟楚有材”积聚的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进一步实现区域发展的后发赶超。(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