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新长征路上的共产党人怎样坚守崇高信仰
//www.workercn.cn2016-08-10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分享到:更多

  

  开栏的话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对话长征”专栏,通过访谈军史名家、长征亲历者及红军后代,感悟伟大征途的艰苦卓绝,铭记长征精神的永恒不朽!对话的目的是追溯我们的来路,追寻我们的根和魂,从历史经验和智慧中得到现实启迪。

  对话长征,是与历史对话,思考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要走向哪里?80年前,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钢铁般的信念和意志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打通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道路,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

  对话长征,是与前辈对话,破解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的密码,聆听他们的寄托和希望。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些当年大多只有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表现出的意志与决心、智慧与勇气无与伦比,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顽强品格撼人心魄。而今,已近耄耋之年或是已长眠九泉的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革命信念永不动摇,理想之火永不熄灭。

  对话长征,是与精神对话,以长征精神为路标,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80年来,长征的胜利已成历史,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长征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前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等精神已成为不朽的丰碑,永远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王树增,著名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抗日战争》等。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解放军文艺大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

  8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80年之后,长征仍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从长征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具有当代意义的启迪?行进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坚守心中崇高的信仰?近日,本报专访了《长征》一书作者、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记者:长征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树增:随着时间跨度的拉大,人们对长征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仅仅从党史、军史的角度来认识还不够,长征在精神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进程。

  多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接踵行走在红军曾经艰难跋涉的这条征途上,就是因为长征的意义绝不止于一部赞颂历史的英雄史诗,更提示了一种足以启迪未来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勇气。

  长征胜利距今已整整80年了,重新走在长征路上,我们的出发点已不是历史本身,而应该是当下。而且,我认为比重走长征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深处要有传承这一优秀精神遗产的愿望与使命感。

  记者: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红军官兵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心中怀有崇高的信仰,是信仰的力量使他们无惧于任何强敌。

  王树增:如果说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那么支撑伟大壮举的精神支柱则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我们提到共产党的信仰,实际上和共产党人的宗旨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打碎一个旧世界,改变旧世界的不公平,为中国最广大百姓创造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其内核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

  我坚信信仰的力量,作为一个民族,需要永远坚守自己崇尚的精神价值,永远拥抱自己的信念。今天,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抱有坚定的信念,我相信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记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度凝聚的民族精神来引领。我们如何从红军前辈那里去寻找到前进的勇气和精神力量?

  王树增:对于长征,全世界人民都觉得了不起,因为磨难太深重,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鲜血付出。过草地的时候,一些倒下的红军战士为了不拖累战友,故意把草盖在自己脸上一动不动,想让经过的战友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出去的红军,牺牲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放在一旁,留给后面走来的战友御寒……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民族的命运,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矗立起一座座信仰的丰碑。他们不怕死是因为他们渴望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人更好地活着。

  长征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全盘接受共产国际领导下军事指挥发生偏差导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实现独立自主的标志性事件。遵义会议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独立自主,没有现成经验能够套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面临重大考验时,都需要立足中国国情来考虑问题,坚定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中去伪存真,不断地提炼和完善得出来的结论。

  长征历经艰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典型的就是湘江战役。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因为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所以有强大的纠偏能力,长征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有着自我修复的巨大勇气和能力。

  长征也是改革,自己在自己身上动刀子,特别痛苦。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仍然在不断地解决前进中的难题。实现民族复兴的出路依然是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其艰难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去,仍然需要“翻山越岭”“突破封锁线”,仍然需要坚守我们的信仰。

  记者:现在,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笃一、信念坚定,但也有少数同志精神空虚、理想虚无,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您怎么看?

  王树增:中国共产党人有明确坚定的信仰,既然入了党,就必须要为党的信仰去奋斗。打着党员旗号谋取私利的人,是两面人。信仰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些执政党成员的信仰缺失。执政党管理国家,决定着民族的前途,担负提升民族精神质量的重任。因此,抓好党员信仰问题是重中之重。习主席讲,不忘初心,主要是讲给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听的。纪念长征,最重要的应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从中得到启示,进而履行好手中的职权,做好自己的工作,为老百姓谋福利。

  革命前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人类精神的丰碑,为某些在当下眼花缭乱的生活中“魂无定所”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样本。长征途中,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队伍,面对敌人暴雨一样的子弹为什么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憧憬着理想,因为带他们冲锋的是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

  长征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进在新长征路上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政治信仰,树牢精神支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需要高举旗帜,丰富完善我们的民族精神。

  记者:您曾经讲过,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有理由和责任去读懂长征。

  王树增:80年前的长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昌盛。80年后,长征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今日中国同长征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考验。

  在这些考验面前,读懂长征、读懂长征的当代意义,就变得非常必要。信念是什么,应该坚定怎样的信念?幸福从哪里来,怎样奋斗最有意义?当代中国人面临的重大问题,可以在长征的壮举和精神中找到答案与启示。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决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兴衰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就会知道,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相连时,天地多么广阔,生命何等光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人需要完成这样的精神传承,从长征这条信仰的征途上汲取力量,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