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到来,通过这个传统节日,现代人们抚慰着自己的心灵。
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受到空前重视,上香、拜年、庙会等习俗,正日益回归。因为人是有灵性的,我们本能地会问为什么,会追寻生命意义。当我们发现,“年味”正变得越来越稀薄时,我们希望从传统中找到更多碎片,使自己进一步沉浸在其中,以使无聊、空虚等,不再再来打扰。
然而,任何民俗都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外部条件改变了,则其存在基础也会动摇,为传统而传统,注定是一条死胡同。
以春节放鞭炮为例,虽已风行千年,但在污染严重的今天,理应被视为恶习;再比如庙会,当它蜕变为庙市,成了“烤串会”或垃圾食品的集散地时,我们又何必去追捧?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怎样认识传统。
传统不是铁板一块,它本身也在变迁中,今天所谓的传统,往往是过去两三百年积累的产物,唐朝的传统能流传到今天的,已属凤毛麟角,远不如清末民初的多。对于传统,应有必要的批判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当然,人不能选择传统,但依靠理性,我们可以超越传统的肤浅层面,回归本质。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再搞敬神、向长辈磕头那套把戏并无必要,但其中的尊重、诚恳与敬意,却可以通过新的形式传递下去。
一切文明,说到根上,就是用非暴力的方式实现互相的沟通;就是超越个体层面,护佑共同利益;就是摆脱物质的诱惑,追寻精神的价值。翻开典籍,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等,才是我们的真传统。
当我们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小家的快乐,能否兼顾身边人的感受?当朋友相聚把酒言欢时,能否以同样的眼光对待陌生人?当沉浸在假日放松的惬意中,能否关怀一下仍在辛勤劳动的人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苟如此,就算没有鞭炮,没有热闹,没有饺子,没有开年第一炷香,谁又能说他不是传统的最好继承呢?也许,对于传统,应该像《神鞭》中所说的那样:辫割了,神留着,换个样还是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