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菜贱伤农岂能总是“一毁了之”?
//www.workercn.cn2014-04-04来源: 太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又见菜贱伤农!近日,记者走访河南郑州市中牟县菜农发现,这里种植的大量芹菜、生菜等蔬菜滞销。菜农无奈之下,只好将蔬菜犁进地里或弃置路边。菜价为何这么低?菜农不知道,相关部门说不清。(《大河报》4月3日)

    究竟是多种了三五亩,还是多收了三五斗?菜农千辛万苦,最后的结果却是——“生菜每斤才0.13元,40斤生菜还换不了一碗烩面。”统计显示,今年中牟县有近万菜农种植芹菜、生菜等青菜赔了钱;但与此同时,郑州市内的菜价并未因此大幅下降,生菜和菠菜每斤均为1.5元,芹菜每斤1元。

    一边是菜农每斤一两毛还卖不出去,一边是市场上近乎十数倍的价格丝毫不见波动。这样的怪圈,若说没有问题,显然是睁眼说瞎话。

    市场不相信眼泪。理论上说,菜贱伤农是经济学供需关系中的常态事情,供求决定价格。但这几年,不少大路菜都经历着过山车一样的价格走势。产地菜贱伤农,销地菜贵伤民,似乎成了解不开的死结。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菜农与地方部门“说不清”的现状里,农户分散而弱势的市场主体地位,不言而喻。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菜农“靠天吃饭”,职能部门也跟着装聋作哑,这是可怕又令人费解的事情。史学家黄仁宇有个著名的观点——过去中国没有从农业社会成功地转型为商业社会,原因是没能像西方那样实行以“数目字管理”为代表的现代治国手段。于此而言,地方农业部门应该从宏观层面关注大市场的趋势与异动,把握国内外市场的规律,研判农业决策、把握价格信息。

    这些年,农业产业化的声音震耳欲聋,不少地方都在规模与质量上做文章,农业产业化成了行政主导的政绩秀,一片白菜基地,一片水芹基地,有气势,很养眼,只是,谁又关心它们怎么挤上市场的列车呢?“农超对接”、“农民经纪人”……概念五花八门,蔬菜还是呆在最没有议价权的产业末端。

    市场的事情,行政自然不便乱伸手。但面对烂在菜地的新鲜蔬菜,开通“急救通道”,恐怕也不是多难的事情:减免过路费,、取消摊位费,帮助菜农将蔬菜运进城里,哪怕为了将损失减少在最低限度内,这些应急举措,也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菜贱伤农不能总是“一毁了之”,每一颗烂在菜地里的蔬菜,何尝不是权力问责的证据?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