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郭振纲-正文
斩断利益链 清除“灰代办”
//www.workercn.cn2013-10-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除了相关部门“自扫门前雪”外,作为打击“灰代办”的主要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应该发起彻底的整治行动,对“灰代办”给予有力、持续的打击。特别是重点切断权力部门工作人员与“灰代办”之间的利益链,真正把体制、机制理顺,清除“灰中介”。

    据新华社10月28日报道,“代办验车,包过”:“代发论文,100%录用”:“代办二手房低评”……为迎合某些人的“特殊需求”,各类“灰代办”广告频频通过手机短信、路边小卡片、网络等方式进入百姓视野。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灰代办”活跃在各类行业,背后隐藏着不少“暗道”,成为权力寻租的“掮客”,以及违法乱纪的“帮凶”。

    报道说,三百六十行,皆有“灰代办”,更多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它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各界对“灰代办”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对相关行业管理不到位的嘲讽。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公众期待有关方面整治“灰代办”乱象的强烈呼声。

    “灰代办”五花八门,潜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比如,代办证件,代写代发论文,代办公积金提取,还有提供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答案,帮“客户”删除对其不利的帖子、评论甚至新闻,等等,“灰代办”无孔不入。

    “灰代办”从地下到半公开甚至公开,肆意生长,既助长了权钱交易,损害了公平正义,又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管理秩序。有评论质疑,一些“灰代办”匍匐在权力之下,四处延伸,介入行政审批、财税优惠、信贷发放、招投标及资源配置等多项权力运作,成为腐败蔓延的重要推手,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说其是权力寻租的“掮客”,违法乱纪的“帮凶”,一点也不为过。

    “灰代办”能够长期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在违法乱纪的缝隙中行走,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上述违法行为,熟视无睹,不予积极清理、打击,甚至不排除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成为“灰代办”的保护伞,一些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家属本身就是“灰代办”。在权力的包容和纵容下,社会上的“灰代办”更加有恃无恐。

    “灰代办”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毒瘤,应该坚决治理和遏制。一方面,凡是“灰代办”寄居的领域和部门,过去出台过相关治理的措施,应该彻底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并强化其可操作性;没有出台过系统治理措施和制度的领域和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清理“灰代办”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从整个社会管理的角度,对“灰代办”说“不”。

    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坚决有效、不间断地打击“灰代办”,要借鉴一些地区和部门成熟的经验,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式,打击露头的“灰代办”,铲除潜伏的“灰代办”。特别是重点切断权力部门工作人员与“灰代办”之间的利益链,真正把体制、机制理顺,清除“灰中介”。

    特别要指出的是,过去一些部门和机关也曾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一定形式整治过“灰代办”,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领域甚至越整治越疯狂。这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关打击行动看似雷厉风行,其实“雷声大雨点小”。浅尝辄止的打击客观上助长了“灰代办”。因此,除了相关部门“自扫门前雪”外,作为打击“灰代办”的主要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应该发起彻底的整治行动,对“灰代办”给予有力、持续的打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