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聚焦

一个科技特派员的“葡萄经”

2020-08-13 10:13:54 来源:科技日报

  18度甜的福安葡萄,早上还带着露珠,下午就可以让福州、厦门等地的消费者实现“葡萄自由”。都说,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从一颗葡萄到一个产业,原本被认为不适合种植葡萄的福安,是怎么走上产业大道的呢?这一切,还得从福建省一个叫象环村的地方说起,从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安市农业科教站站长张富民说起。

  大棚种植让葡萄“起死回生”

  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从空中俯视,万亩葡萄园大棚就像一片白茫茫的大海,蔚为壮观。

  从露天到大棚,是张富民改写了象环村的葡萄种植史。

  20世纪中期的象环村,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被认为是一个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那时候,村民们靠种点水稻和甘蔗,勉强维持生计。有“敢于吃螃蟹”的村民尝试葡萄种植,却发现露天种植出来的葡萄病虫害多、管理难。

  既然露天种植行不通,可否另辟蹊径?2003年,张富民首次提出避雨栽培技术,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走村入户,向果农传授避雨栽培技术和台湾葡萄专用套袋技术。

  很快,村民们发现,大棚里种植出来的葡萄不但病虫害少,还个头饱满、甜度高。象环葡萄,渐渐声名鹊起。

  地方政府适时出台葡萄大棚补助政策,果农陈坛龙抓住机遇,当年就建起1.8亩大棚葡萄园。第二年,陈坛龙种的大棚葡萄,市场批发价每公斤高达14元,比当年露天葡萄批发价格高了2倍以上。

  此后,大棚葡萄在福安市推广,并以每年新种面积500—600亩的速度迅猛增长,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种植葡萄。他们说:“多亏了张富民站长!”

  种植葡萄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张站长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果园来,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象环村科技示范户陈堂生说。

  对于张富民来说,脚上沾满泥巴,心里装着农民,才是一个农技人员应有的样子。7月至9月,最酷热的时节,正是福安葡萄陆续上市的季节,也是张富民最忙碌的时候,有时在闷热的葡萄棚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他还走进田间地头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为村民讲解葡萄大棚栽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知识,并实地指导果农种植。

  在指导果农栽培过程中,张富民总结出山地优质葡萄“计划生育”的田间操作要领。所谓的“计划生育”,就是采用科学种植方式,严格控制产量、提升质量。

  通常的葡萄园亩产能达到4000斤,但张富民要求果农每亩只产2000—2500斤,每平方米架面果不超过6穗,每穗保留35—45粒,每粒葡萄控制在12克左右。

  “刚开始,大家觉得剪掉葡萄很可惜,认为简直是胡闹。”张富民说,村民并不理解疏果的重要性,让他们疏果,就等于让他们放弃部分收益。但慢慢地,大家发现,凡是留果多、产量高的果园,果农收益低,凡是留果少、控产量的果园反而收入增加。

  念好“葡萄经” 走好产业道

  在张富民的大力推广下,葡萄种植开始从象环村向其他村庄辐射。

  晓阳镇东源村果农谢善明谈起张富民就满是感激。2000年,谢善明种植的3亩葡萄,因病害严重,几乎颗粒无收。在张富民的精心指导下,他采用标准化控产栽培、标准化无公害规范化栽培、专用套袋等多项新技术,实现平均亩产值增加3000—8000元。“我现在种有30亩葡萄,年收入达30多万元。”谢善明高兴地说。

  如今,福安葡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全市13个乡镇129个村庄种植葡萄,3.2万农户从事葡萄生产,3000多人从事葡萄营销和产业服务,产值8亿元,产量和面积占福建省的60%以上,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规模连片、生产规范的葡萄生产基地。

  2006年,福安市被授予“南国葡萄之乡”殊荣。

  一条产业大道渐行渐近。(记者 赵英淑 何星辉 谢开飞)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易建联:伤病也不能阻挡我继续前行

    赛季获得创纪录的31连胜,广东队闯入总决赛并不意外,但是也绝非一帆风顺。半决赛中,因为易建联的受伤缺阵,他们一度被顽强的北京队逼入绝境。为了球队的荣誉,阿联不顾伤痛的困扰,勇敢地站了出来。

  • 周涛,写一封穿越的“情书”

    8月8日晚,话剧《情书》开演前,周涛的化妆师问她,“剧场真的进观众了吗?”因为往常的这个时候,保利剧院的观众席早已人声鼎沸。但这次观众们安静地坐在那里,这是戏剧舞台暂停半年后最后的等待,凝心屏气或许是他们对复演的一种致意吧。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退役军人毛健:退伍不褪色 丹心红似火

    从军营到商海,毛健完成了身份转换。退伍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和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通过自身努力拼搏,成立了两家旅游类公司,在当地产生了“一人创业,带动一方,影响一批”的连带效应……

  • 抗疫期间,他创造出惊人的“舒朗速度”

    8月8日是一个暑热未消的周六,下午5点多,舒朗集团董事长吴健民在公司开完会后,驾车来到位于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舒朗集团五期项目建设工地。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