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李斌:三十六年如一日 大国工匠如何坚守

来源:新华网
2016-07-22 09:52

   新华网上海7月21日电(记者 何中然)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进步让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从手工锻造到数控加工,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支撑。能否熟练操作更加智能化的生产机器,成为衡量新时代工匠的标准。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36年如一日坚守在机器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大国工匠做了深刻的诠释。

2016072213420579136

李斌在操作数控机床。新华网记者何中然 摄


   “我们愿用一台数控机床来换他”

   1980年,从技校毕业的李斌进入当时的上海电气液压泵厂成为一名工人。由于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异表现,李斌在1986年被工厂派到瑞士一家工厂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

   “说是学习,实际上开始做的都是最简单的工作,就是按按钮。”李斌说,“外国的技术工人没有意愿教我们,并且我们也没有学习的基础。”当时我国工厂普遍使用的还是原始的传统机床,数控机床几乎没有。在瑞士第一次看到数控机床,震惊于这种高效智能的生产机器的同时,李斌也暗下决心,要学习这种先进的机床操控技术,服务于祖国的建设事业。

   外国工人不教,李斌就自己在一边观摩;程序看不懂,李斌就写在本上慢慢研究。一段时间后,他对数控机床有了更深的认识,工作之余也抽时间开始练习机床的操作方式。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工厂接到一个急活,但是处在瑞士的公共假期大部分技术工人都已经放假回家,没人能加工这个产品。此时李斌自告奋勇,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圆满完成了加工任务。“从此以后外国工人看到我眼神都不一样了”李斌说。

   交换期满后,外国企业的负责人开玩笑的对李斌说,“你别走了,我们愿意用一台数控机床来换你。”

   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在工厂工作的最初二十余年间,李斌和同事共完成工艺攻关230余项,自主设计刀具180多把,改进工装夹具80多副,完成工艺编程1600多个程序,开发新产品57项。其中对于液压泵技术的创新改进,让国产液压泵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液压泵是李斌所在工厂的主要产品之一。受制于技术水平,国产液压泵的最高转速总在每分钟2000转以下,而世界最高水平每分钟能达到6000转。为保证质量,我国高端工程机械配套的高端液压泵大部分依赖进口。

   面对这种情况,李斌和他的工作团队主动向上级提出承担“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决心彻底改变我国液压技术的落后面貌。决心下了,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这一重点攻关项目需要攻克的是世界级难题,有11个关键技术难点,工厂的技术人员前后攻了二十多年都没有解决。

   那段时间,“周末不休息、周中加班做”成为李斌和工友的常态。经过200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将11个关键技术一一攻破,使自产液压泵的工作压力由250KG上升到350KG,转速由每分钟1500转上升到每分钟6000转,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这个项目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斌也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的一线技术工人。

   大国工匠如何坚守

   李斌说,36年与机器打交道,让他认识到工艺的重要。一项技术从国外引进,引进的往往都是图纸。把图纸变成现实,需要的是工人师傅高超的工艺水平。“想要练就高超的技术,需要沉稳的心态,顺其自然不要患得患失,才能够有高超的手艺。”

   李斌说,工匠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都应该是工人要坚守的精神阵地,这样才能有大作为。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意思是,如果世界上没有优良的工具,即便是鲁班和倕这样的能工巧匠,又将如何施展他们精巧绝伦的技艺?

   既拥有精巧绝伦的技艺,又能够打造攻坚琢玉的利器,李斌用他36年的坚守,给世人生动演绎了大国工匠的风采。

  

责任编辑:王砚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