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十堰12月4日电(吕春荣)有过硬的技术、有过硬的心理、拿过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众人称为“朱首”的朱卫东可谓是一名传奇人物。身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里的“救火队长”,朱卫东以“微米不差”的工艺,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帮助厂里化解技术难题。
那么,这位“救火队长”是如何炼成?日前,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随“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湖北行采访团来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在此采访了朱卫东。
图为朱卫东。吕春荣 摄
小小零件,“琢磨”二十余载
湖北十堰,是座因“东风”而生的城市。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十堰还只是个小城镇,然而,随着“东风汽车”在此落户,建设发展,数年后,小镇一跃成为了一座极具活力的城市。
在十堰,大多数人都有着“东风”情结,朱卫东也不例外。18岁那年,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朱卫东从学校毕业后便选择进厂,在东风当了一名技术工人。
如今,认真严谨、成熟稳重,这是首席钳工朱卫东留给很多人的印象。不过,朱卫东对自己的“菜鸟时代”印象很深。他介绍,刚进厂,自己很有活力,但也很浮躁,起初看到厂里的各种机械零件,喜欢上前摆弄。然而,时间一长,他有些厌倦了。
朱卫东表示,后来,在他师傅全国劳模李化平的言传身教下,自己慢慢看到了这份枯燥工作背后的价值。“师傅曾说过,零件是有生命的,如果你只把它简单当成工作中的零件,工作就很无趣,但若你认真去琢磨,会很有意思的。”
显然,“琢磨”二字影响了他。朱卫东一琢磨,就是二十多年。怎么“琢磨”?朱卫东介绍,参加工作后,自己常常会把工间休息的时间都拿来琢磨图纸和工艺改进,到了周末,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到新华书店、图书馆去翻阅各种钳工工艺资料。
图为朱卫东在厂里工作。吕春荣 摄
一身手艺,成为“微米钳工”
“爱琢磨”的态度,最终也让朱卫东从众多工人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了“微米钳工”。
在业界,人们一般用“雕刻发丝”来形容钳工手艺。据悉,钳工的日常工作要用到十几大类、百余种工具,一敲、一磨、一测之间,每个人的手法技艺都有不同,产品的差别也在这些微小的动作中体现出来。
“精细”,这是东风设备制造厂党委书记刘建国对朱卫东钳工手艺的评价,在他看来,作为首席钳工,朱卫东所做产品几乎都做到微米不差,诸如,数控机床制造工艺的精度要求是0.02mm,东风设备制造厂机床直线高度差更是严苛到0.015mm以内。
朱卫东所在车间主任王军介绍,“一台机床,其他钳工如果需要用一周时间来调试,朱卫东只需要两天就能完成,而且质量稳定,可靠性高。”
图为朱卫东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吕春荣 摄
常被点名,几度成为“救火队长”
除了过硬的技术,朱卫东还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据刘建国介绍,每次厂里有紧急任务,需要攻克技术难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总是朱卫东。
此前,东风有限装备公司力压日本制造商,并获得广东惠州本田小型批量零件切削项目。在紧要关头,出现了一些故障导致设备无法使用。为此,设备制造厂直接点名朱卫东,要求限期解决问题。
据介绍,当时朱卫东一收到命令,便一头扎进生产现场,最终经过一昼夜的“琢磨”,反复试验上千次,后来解决了问题,并确保设备恢复运行。
如此紧急任务,朱卫东接到很多,然而,每次他都能成功化解。对此,他解释,“解决这么多问题并无诀窍,主要是因为我对每个零件的性能及功用都烂熟于心,同时,还了解整个技术操作过程,一遍一遍地试,一遍一遍地摸索,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朱卫东说,“说实在的,当时压力很大,若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就可能让企业面临上百万甚至过亿的损失。不过,解决难题后,感觉很爽。”
图为朱卫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开工作室,传承所学技艺
如今,朱卫东慢慢进入管理岗位,做好技艺传承也成了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如今,朱卫东收了一些徒弟,并开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卫东创新工作室”。
朱卫东还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编写了多部教材,用来传授技艺诸如《DH加工中心操作规范》、《加工中心自动线常见问题》等。同时,他还定期开设一些课程,为工人讲解技术难题。
朱卫东介绍,如今自己24小时不关机,员工只要有技术难题,都随时会到工作室找他或者打电话请教,他会在第一时间教授方法。
朱卫东所带的徒弟李峰是全国职工技能大赛第三名和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对于师傅,李峰说,“在工作中,师傅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好榜样。”
“每一门技艺,我觉得都需要让年轻人学,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朱卫东说。(完)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