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技工创新仍存壁垒,培育更多“能工巧匠”或成破冰之法

来源:中工网
2018-10-25 16:59

中工网记者 郑荣俊

新时代技术工人已成创新主力军,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时代主题,但仍有“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缺乏”、“把创新结果转化为成果的意识不够 ”等制约技工创新的瓶颈待破——

10月22日,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王沪宁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展示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团结奋斗新风采》的致词。致词中提到,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技术创新,拿出奋力拼搏的干劲、奋勇当先的闯劲、奋发有为的钻劲,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会期间,各代表团就此展开了热议。不少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在发言时说道,新时代技术工人已经成为创新的主力军,“能工巧匠”们也用实际行动引导身边的技术工人参与到各项创新工作中,让创新驱动了发展。但是在推进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把创新结果转化为成果的意识不够、技术工人的素质不高、推进创新的机制存在壁垒等问题。

新时代技术工人成创新的主力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已经成为创新的主力军。重庆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样件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勇告诉记者,他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技工成长为工程师,并获得国家级荣誉,还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可以说是完成了“草根”的“逆袭”,而成功“逆袭”的原因之一就是创新。

据了解,刘勇在模具、工装夹具、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样件制作等多领域都有不少发明成果。如,他自主设计CG125曲轴压装机夹具,提高工效2倍,减少故障率80%以上,已获国家专利;参与园台铣床气动阀的制作与组装,使铣床维修效率提高50%;在模具制造方面,先后进行了16次成功的改革创新,仅自己动手制造的设备装置就为企业节约费用20余万元,在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方面的成绩更是无法估量。

“我的经历让公司其他身处一线的技术工人们备受鼓舞,在解决技术难题和革新工艺等方面,他们已经有创新的意识,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在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刘勇说。

“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是推动企业甚至行业进步的‘大人物’。”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梁平采输气作业区采气工谢利平看来,工作年限稍微久一点的技术工人本身就对本领域的工作比较熟悉,更能从反复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进行技术创新。

此前,谢利平所在的天东29井采气中心站管辖12口单井,日产天然气200万立方米,全部为气水同产井,生产规律复杂多变,为了提高气田产能,她积极组织开展单井动态分析活动,摸索气井挖潜增产措施,提出化排增产、调整生产时间和运行方式等合理化建议,年增产天然气3600万立方米。为做好冬季的“保供”工作增加了砝码。

还有不少代表表示,技术工人们的一些小发明、小创新,看着虽不起眼,但是却很实用,能有效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发明创造的背后,是新时代技能工人们创新意识的提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到弘扬的具体表现。他们不愧为新时代“双创”的主力军。

意识不够、机制不全……技工创新仍存壁垒

“虽然一线的技术工人有不少创新的成绩,但他们却很少有申请专利的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他们创新积极性。”谢利平透露,技术工人们创新的出发点很多是为了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减小劳动强度,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一项小发明,或者有大发明却不自知。如此一来,技术工人有了创新成绩却因为没有申请专利的意识,而得不到较大范围的肯定和奖励,后续创新工作多半就停止了。

同时,她还说,当一名技术工人的职称到顶点的时候,在想提高技术水平只能靠自学,因为大多技能培训、比赛针对的都是那些最基层的工人和职称还有上升空间的技师,而技术总在不断革新、发展,在技术领域单纯依靠“一招鲜”可能“吃不遍天”。“获得了‘头衔’却失去了培训机会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会让那些能工巧匠们后续的创新工作乏力。”谢利平说。

“90后”的柯艺是重庆西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双碑分公司T003路站务员,也是工会十七大重庆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她在重庆代表团讨论的时候说,作为一名“90后”她深感学习的重要性,一些年纪稍微大点的“劳模”、“工匠”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自身学历不高,工会组织给他们的提供的学习机会也相对较少,或者有深造的机会,但需要脱产,而由于工作性质,他们不能长时间离开岗位,这就造成很多“劳模”丧失了系统性、全方位提升的机遇,成为限制“劳模”、“工匠”做出更多创新成果的壁垒之一。

一位来自某国企的代表告诉记者,包括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的科研项目是一般技术工人参与不了的。据该代表透露,大型企业的科研项目大多只有处在管理岗位的技术工人能参与,“我因为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所以能参与,一般人员没机会接触,这也让最因该得到提升的基层技工少了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所以在讨论上我还专门提出来了。”

此外,大会期间各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代表们还抛出了诸如,“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不够”、“技术工人创新后的精神奖励存在空白”等问题,并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打造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的绿色通道

“一线产业工人来源不足,高技能人才偏少。”10月23日上午,河北沧州市总工会主席王晓燕在河北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说,培育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会组织的责任重大,应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搭建平台把领军人才选出来,继而带动影响更多职工,让一线产业工人成长有通道,让高水平技术工人在社会上有地位。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技术工人的创新工作,“能工巧匠”要发挥带头作用。刘勇认为,企业或行业的模范人物在工作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加强对因创新而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宣传,让创新意识在职工群体中生根发芽。

“我建议工会与本市的高校合作,开一个供劳动者学习的本科班。”在柯艺看来,技术工人和“劳模”能系统性学习的场所很少,重庆及周边地区没有类似于劳动关系学院一类的学习场所,而进入专业的院校学习又是增强技术工人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可以开展相应的探索和试点。

谢利平也建议,工会紧跟技术发展潮流,组织开展专门针对高技术人才的培训项目,提高对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的针对性。让所有的技术工人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互相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广大一线工人智慧无穷,能力也非常大。要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热情,让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的转化为实用的东西。”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一部技术调试室副主任郭志刚说,这需要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还要企业制定具有激励性的措施,如通过岗位工资、绩效工资、项目奖等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鼓励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并开展创新工作。

另有代表提出,打破参与科研项目人员的身份限制,更多向技术工人倾斜,使其更加“接地气”……

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众多代表提出“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技术创新”的建议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要畅通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的通道,提升职工技能水平。这也成为了各地工会工作者的共识。

从全国来看,全方位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大潮已起,产业工人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其中,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一大批能创新、爱创新、敢创新的“能工巧匠”也将应运而生,转而服务于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

责任编辑:葛文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