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15年全国劳模 | 张永忠:这个很不一样的修车工会“望闻听切”

来源:重庆晚报
2019-08-08 08:20

整理了发型的张永忠,像个民企老板,从容淡定,侃侃而谈,谈中国的汽车工业,谈中日两国制造业的区别。只有他穿上那件蓝色工作服,你才发现他是个修车工。

这是个很不一样的修车工。

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大国工匠……一连串荣誉加身,张永忠本可享受长安汽车的副总裁待遇,但他一次都没用过配车,“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人,要做好表率,千百双眼睛看着你。”

张永忠接受采访

“我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最近正在全市开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中,张永忠就是15名报告会成员之一。

在报告会上,他说:“我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懂得不忘初心的价值和力量。”他的初心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从他25年向党组织靠近的过程中看出。

张永忠说,第一次有向党组织靠拢的想法是1982年,那时他是个普通的士兵,这个想法还埋在心里。1983年从部队退役后,19岁的张永忠进入江陵机器厂工作,干的却是木工活。一年多后,包括张永忠在内的7个人被挑出来学习机械,有学木工的、学漆工的、学钳工的,没有一个科班出生,张永忠戏称是“江南七怪”。

“说实话,刚看到发动机,我脑壳都是晕的,啥子都不认识,心头慌得很。”当时从日本铃木公司运来10台发动机的散件,他们这7个人没人看得懂图纸。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堆时间,和翻译一起,一点一点,把图纸里的每一个单词都消化掉。张永忠他们每天从早上7点上班,一直干到晚上12点,装了拆拆了装,反复揣摩发动机结构。慢慢地熟能生巧,拿到一个零件就知道是哪个位置的,可以组装成一台发动机了。

1984年12月30日,江陵厂第一台自己组装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当时,我们几个人用肩膀扛着发动机,从四楼抬到一楼的防空洞,看着它成功发动,一边高兴一边哭。”从那以后,张永忠彻底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他觉得成就感满满。

“你要说我的初心,就是把国外的发动机技术学过来,让中国人也能生产高质量发动机。那时候年轻,敢想敢干,真的就是这样的雄心壮志。”此后的30多年时间,张永忠的工作就是装配发动机,并找出装配中的问题,让发动机实现国产化进程中少走弯路,他诊断出国内各类发动机疑难杂症1000多例,维修的发动机超过一万台。1988年,江陵厂的发动机国产化率能达到60%多,但关键部件还要进口。到1997年,长安汽车的发动机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

张永忠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在他这一代长安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长安的发动机技术在国内自主品牌中已经处于领先位置,新款的蓝鲸发动机在世界上都属于先进水平。

张永忠(左二)带着徒弟在厂里解决难题

“日本的维修技术没我们好”

张永忠长期接触日本的发动机,也曾到日本研修,跟日本的技师接触得不少。说到和日本技师的对比,张永忠很自信地说:“日本人的发动机维修技术肯定不如我们。”为啥这样说?他解释道:“日本产品的性能很好,不容易出问题,这是他们的优势,但这也导致他们遇到的问题少,不如我们的经验多。”

1996年张永忠到日本研修,有一次工房里就他和一个日本技师,日本技师一直拿着灯在照发动机,用毛巾使劲擦,“我知道他遇到问题了。”发动机在很轻微地渗油,但日本技师找不到是哪里漏,急得满头大汗,也顾不得许多,就用擦发动机的毛巾擦额头。“我在旁边看了一下,把废气管捏住,渗油的地方马上冒了两个泡,他一下就找到了渗漏点。”休息的时候,这位日本技师给张永忠买了包烟,一瓶可乐,用汉字写下感谢的话。在日本研修期间,张永忠帮日方解决了好多维修上的问题,受到日本方面的感谢。

回忆起多年一线维修调试发动机的经历,张永忠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攻克气门调整螺钉报废率的问题。2003年,厂里生产的“G系列气门调整螺钉”报废率一度高达30%,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由于生产线是日本引进的,厂方就和日本代理商交涉并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日本公司回应:问题不在合同范围内,解决问题需另付600多万美元研发费用,时间要一年,且不保证一定成功。面对这样的答复,张永忠心里憋着一股气。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反复实验解决方案,画图、试验、修改,甚至推翻重来。“当时就像是着了魔一样,但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攻克这个瓶颈,一定要做到。”最终,张永忠用自己的设计攻克了这一难关,为公司挽回了巨额损失,并申报了个人专利。

在与日本人打交道过程中,张永忠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但从来就不盲目跟随。他的徒弟胡印告诉记者:“师傅就是这样一个人,有问题冲在前面,喜欢钻研,他一直教育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

望闻听切是张永忠的修理绝活

“把好的经验技术传承下去”

张永忠的维修技术到底有多牛?他的徒弟们都提到,他能靠鼻子和耳朵来判断故障。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张永忠的绝技之一。张永忠解释说:“发动机产生的尾气,在不同的工况下有不同的味道,通过闻味道就能找到一些故障。”有这项绝技可不是因为他天生鼻子灵敏,而是长期硬着头皮去闻发动机的废气,慢慢就闻出了一些门道。

张永忠喜欢研究,发动机的味道、声音他都沉迷其中,“很多人觉得发动机的响声也就两三种,其实有二三十种,敲击声、嘘叫声、摩擦声……仔细听会发现各有不同,对应的问题也不同。”工人们都说,张师傅的耳朵特别灵。一次,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发现工人在用工具的过程中,撞击声音有些不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发现是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进而造成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堵住1500台可能有问题的发动机流入市场。

在长期的实践中,张永忠总结了一套“望闻听切”的发动机维修技术,“望”即用眼睛看;“闻”即闻发动机尾气味;“听”即听发动机工作异响;“切”即找到原因后,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这套方法后来被重庆市总工会和人社局命名为“重庆职工经典操作法”。

回顾自己30多年向党组织靠拢的历程,张永忠总结说:“随着技术经验的提升、业务能力的发展,我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一开始有入党的念头,到后来发现差距很大不敢入党,再到后来我积极地争取入党。2007年11月14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年我43岁,作为一名党龄非常年轻,但岁数并不年轻的党员,我经常激励自己,不仅要出力流汗、更要敢于创新,为这个时代贡献我们的智慧和汗水。”

如今,55岁的张永忠已经做到了维修工的巅峰——一级技能师,但他还在不断学习,“汽车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年龄大了,学东西比较慢,但我会加倍努力,学一点算一点。”对于今后的使命,张永忠心里十分清楚,那就是要将3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员工们。“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希望在维修生涯中好好培养一些徒弟,让这些‘小苗子’发好芽,把好的经验技术传承下去。”

张永忠一直在带徒弟,厂里发动机调修一线的技术骨干中80%都受过他的指点,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的国家级“全能”团队。徒弟胡印回忆说:“师傅教我们的时候,每次都会问,‘我说明白没有?’他怕自己没有讲明白,使我们听不懂,所以一定是先问讲明白没有,再问听明白没有。”

机加总装二车间的班组长张波是跟张永忠时间最长的徒弟,谈到自己师傅时,张波说:“师傅最爱说的一句就是‘既做事,更做人’,优秀的维修工一定先要是一名踏实敬业的人,发动机就好比人的心脏,半点都马虎不得。”靠着这种职业精神,张永忠的徒弟们不断在全国各级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在采访的最后,张永忠谈到了对团队的期望:“对我们的工作事业,只要是正确的,就要勇敢走下去,不要怕撞了南墙。坚持,不断地坚持。任何事情,只要你坚持,做到一定时候,总会发光的。”(记者 廖平 钱波 摄影报道 )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