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00年、2005年、2010年全国劳模 | 李斌:他的手指尖,藏着大国工匠的所有深情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9-09-25 07:30

原标题:他的手指尖,藏着大国工匠的所有深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迪

  题记

  技术报国,一干就是39年,从没离开一线岗位,李斌师傅——一双巧手撬动冰冷的数控机床,为国家和企业“雕琢”着中国智造的梦想。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四届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李斌有着太多的荣誉和光环。而在儿子眼中,这些都比不过父亲做的炸土豆饼和油焖大虾更有分量,不及父亲赠送给母亲的香水和巧克力更有温度;在徒弟心里,这些荣誉承载着大国工匠的精神与灵魂,是从人工手动操作渐进为数控技术过程中的路标,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缩影。

  在过去无数个寒冬深夜,上海街头总会有个男子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袋沉甸甸、热乎乎的夜宵,匆匆驶过。餐食店的老板不会想到,这名男子是在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李斌。

  在儿子李盛捷眼里,父亲对家庭的爱是无声的,“以前没有网络外卖平台,不管爸爸下班回来有多晚,不论外面多冷,只要我和我妈饿了,爸爸总会骑车出去给我们买夜宵。他偶尔也很浪漫,外出开会回来,会给我妈买香水和巧克力。”


全国劳模李斌


1994年,在车间,李斌与小组成员利用午饭时间讨论新产品加工方案。

这些或许是一个普通家庭中的父亲、丈夫做得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他还和工友、徒弟一起做了很多不寻常的大事。这位小家里的脊梁,在外是一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

上世纪80年代,还是“小年轻”的李斌,两次赴瑞士学习最先进的数控技术,在外国人不愿意教、自己偷偷学的几个月后,他成了瑞士公司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工人调试员,开始指导外国工人。

回国后,作为技术“大拿”,他带领团队历经200多次试验,突破技术瓶颈,打破跨国大公司技术垄断,实现我国中高端液压元件的国产化。在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里,就安装着由李斌领衔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液压泵马达。

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院内的李斌工作室内,大大小小放置了两排数控机床,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成品零部件和切削下来的细碎金属屑,静静地宣示着这里刚刚结束一场数控程序与铁疙瘩的“厮杀”。其实这场“厮杀”只需在编程后,用手指按动数控机床上的一些按钮即可完成,像魔法一样,“幻化”出工程技术人员想要的零部件。

在李斌的徒弟陈勇看来,“师傅的手指尖藏着大国工匠的所有秘密。”


2002年,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李进向李斌授予学士学位。


2004年,李斌在以其名字命名的技师学院为学生授课。


学习与传承——

让徒弟超过师傅,是一个师傅的终极目标

1980年,李斌从技校毕业,进入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39年来,工作之中,他不断摸索,精通了车、钳、铣、刨、磨全套加工技术,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的编程、调试、工装、维修;工作之余,他还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2002年,全国首家以普通工人名字命名的“李斌技师学院”开学,他担任名誉校长,迄今已经培养技能人才超过8.5万人。

“师傅身上的一大闪光点就是不断学习,而且还让我们这些徒弟也必须学习。”陈勇提起自己的成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师傅不断激励自己去学习。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真的。”陈勇的左右手背、小臂上大大小小的伤疤多达十几处,这都是在厂里做普通机床工人的时候,机器切削金属飞出灼热的碎屑给打伤、烫伤的。“我1992年到2004年,做了12年普通机床工,留了十几个疤。后来到李斌班组,跟着师傅从零学起,一点点掌握数控技能,再也没有受过伤,工作的环境安全多了,这是中国制造业变革的一个小注脚。”

“原来做普通机床工的时候,一下了班就跟工友们打牌。师傅则要求我去参加培训,去考各种技能和证书。”在李斌的指导下,陈勇先后获得了专科和本科的学历,还在专业技能上取得突破:2007年获得“李斌杯”数控高级技能比赛第三名,晋升为技师;同年,被评为上海电气“李斌式职工”、上海市“青年技术岗位能手”和“新长征突击手”。

两三年工夫就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是陈勇做了12年普工做梦都没敢想过的。“师傅严谨的专业精神、不断学习的态度,以及取得的各种成就,一直影响着我。我挤时间自费报名参加了很多培训学习,2015年,在上海市职工数控技术论文征集活动中,我的一篇论文荣获一等奖。”

“当年父母希望我能考上大学,但遗憾的是,我高考落榜了。”这是陈勇经常提及的往事,然而“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在若干年后的李斌班组里实现了。2010年,陈勇被评为上海市劳模,按政策落了上海户口,还买了经济适用房,成了新上海人。

“师傅在技术方面毫无保留传授给我们,也不会故步自封,非常愿意和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1998年入厂就跟着李斌的王祺伟,同样也是上海市劳模。“师傅曾说,让徒弟超过师傅是一个师傅的终极目标,我现在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师傅的做法,希望一代比一代更强。”

“劳模应该有带动效应、可亲可学,从‘一个’走向‘一群’。”在李斌看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2008年,李斌参加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仪式后,带着奥运火炬与工友们分享喜悦。


2012年,李斌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言。


钻研与创新——

闯关夺隘,师傅总是最专业的

王祺伟的蓝色工装左臂上有个口袋,里面别着三支笔,这是为了发现问题或需要修改工艺时,能够马上记下来。随身携带的黑皮活页小本里,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小字,其中一些还用粉色荧光笔特殊标记。

王祺伟的这种习惯与师傅李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年间,李斌曾被派往瑞士学习数控机床操作技术。“外国的技术工人没有意愿教我们。”只能自己在一边观摩,程序看不懂,就写在本上慢慢研究。

几个月后的一天,有一个急件需要马上加工,可外方操作人员都去度假了。李斌对管理人员说:“可以让我试一试吗?”在外方人员疑惑的眼神下,李斌运用这几个月掌握的工艺、编程、刀具等技术,独立完成了性能优异的产品。“从此以后,外国工人看到中国工人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尽勤介绍,数年前,厂里引进了6系列高压轴向柱塞泵全套图纸,“但外国人根本不给我们工艺,还说就算有了图纸,我们也做不出合格的产品。企业试制,屡试屡败。”

李斌主动请缨,领衔承担“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的攻关。这是一项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攻关,其中有个戒指形状的柱塞环零件,被称为“指环王”,是最大拦路虎。

李斌团队在经历了200多次试验之后,终于将“指环王”拿下。这一项目还带动了相关技术的持续创新,李斌先后申请了相关技术19项发明专利及21项实用新型专利,“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祺伟回忆起此事仍然历历在目。“有一次,我满怀信心跟师傅去做柱塞环的热处理工艺试验,经过了几十次的试验,按照数据分析和理论推算,心想这次一定可以成功,但结果还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给我很大打击。”师傅说:“别灰心,搞技术创新没那么简单。每次失败都会为我们积累经验。”

“只要我们有一颗追求高标准、高品质的匠心,有一种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精神,始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感情、充满忠诚,就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在李斌的带领下,全公司完成新产品项目102项,申报专利192项,完成工艺攻关350项,设计专用工具、夹具550把,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6亿元,把我国液压气动行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2年,李斌在上海师范大学与大学生交流。


2012年,李斌与工作室成员探讨攻关零件加工后的改进方案。


专注与谋略——

血液里,一半是痴爱一半是远见

李斌在很多人眼里是神人一般的存在。然而,在自身健康这一关,终究回归了凡人,带着对工作的痴爱、对家人朋友的细腻情感,李斌与胶质瘤抗争了八个月——今年2月21日,“大国工匠”李斌与世长辞,享年58岁。

朱尽勤向记者讲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片段。“李斌住院后,有时候意识是不清楚的。那次我去看他,他正在吃鱼,吃着吃着就举起一根鱼刺对爱人说‘把这个放放好哦,是重要的零部件。’我当时心头一酸,他病成这样了还对工作念念不忘,对事业的专注已经深入血液里了。”

李斌多次荣获全国和上海市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还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不少领导和朋友劝他“挪挪窝”。李斌在多个场合表示,“你也跳槽,我也跳槽,谁来振兴企业?我要做个好工人,不断进取,献出智慧和汗水,才对得起培养我的企业。”

相比李斌对工作的专注,让朱尽勤更为钦佩的是他的远见和魄力。几年前,厂里效益不佳,甚至出现亏损。上级领导决定关停液压泵厂,“我们厂在开党组会传达的时候,作为党组成员的李斌坚定反对,指出我们要对国家制造业发展承担必要的责任。”

李斌的否决意见,为液压泵厂赢得了生机。在那之后一年左右,市场出现复苏迹象,企业效益大幅上涨。“要是没有李斌,现在这个液压泵厂很可能就不存在了。”朱尽勤由衷地感叹。

李斌是埋头苦干的能工巧匠,更是为制造业人才匮乏而焦虑的人大代表。数年前,社科院有个社会调研,调查对象是4000名中学生,结果只有1%的孩子愿意以后当工人或选择职业学校。这个结果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李斌心里,也直接影响着李斌更加注重倾听和传递职工心声。

2016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斌围绕“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这一主题,发言强调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应该加强技能工人队伍建设。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工匠精神’是我们工人要坚守的精神阵地。只要肯钻研,爱岗敬业,就能在自己的行业闯出一片天。”李斌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在传承着“工匠精神”。

“李斌身上闪光的地方在于他精神上的感染力。”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上海液压泵厂总经理葛志伟是李斌生前的领导,更是相交多年的朋友。他说:“李斌那种‘外国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的钻研,那种不满足于引进和照搬国外技术的原创精神,是所有新时代工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品质。”

“我小时候,老师们总让我以爸爸为榜样,榜样一词对我而言很多时候是压力。”如今已经26岁的李盛捷回忆起过往,已然理性很多:“长大后,我越来越敬佩他那种钻研进取的态度。现在我时常将爸爸作为榜样,别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这就很有成就感。”

“我儿子大学学的是机械自动化专业,还获得一项实用型专利。”陈勇为自己的儿子“子承父业”深耕机械领域,感到无比自豪。目前,陈勇正在准备第四届上海工匠评选的答辩,而在四年前的这个时候,为首届上海工匠评选做答辩准备的人是李斌。

在今年“劳动筑梦”全国职工演讲比赛中,陈勇的演讲题目是《我也要登上国庆观礼台》。他讲到,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师傅作为工人代表登上了观礼台,“我立下誓言,我也要登上国庆观礼台!师傅身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沿着劳动奉献的道路,去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梦想!”(照片均由李斌生前工作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孙仕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