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历经工具机械迭代升级,模具工匠林玉登的制作精度已经达到微米级,但他始终不放弃对手上功夫的打磨,“老手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挑战新精度的‘地基’”——

劳模风采·2020年全国劳模 | “喜新念旧”的工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0-11-09 07:19

  阅读提示

  今年是劳模林玉登当模具工的第26个年头。一方不足4平方米的工作台、9把游标卡尺、50多本笔记、1万多张模具设计图纸伴随他走过岁月,也见证了他从“工”到“匠”的成长轨迹。对老手艺的“念旧”是他创新的动力。

  首次接触模具时,如今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工模中心高级技师林玉登还不到14岁。

  26年前,他听村里的同乡说“当钳工有前途”,就挤上了开往省城的班车,去堂弟当学徒的工厂参观,车间里的老师傅现场给他车了一枚戒指。“那枚戒指漂亮极了。”从那时起,林玉登下定决心要学好这门手艺。

  从在技工学校加工巴掌大小的模具,到跟着公司师傅学习制作尺寸不到5厘米的时钟机芯部件,直至今日,他所制作的部件精度已经达到微米级,还不到一根发丝直径的1/10。

  不断研发新技术、挑战新精度的林玉登对老手艺很“念旧”,他常常想起当年那枚戒指,“透过那枚戒指,我看到了机床背后有着热腾腾的生命力。”

  心怀旧物

  在车间里,林玉登身边一定会有一把游标卡尺。

  卡尺单独装在专用工具盒内,使用前他会将尺面和量爪上的灰尘、油污擦拭干净,仔细检查卡尺零点位置和游标零刻度线是否对准。移动游标时,他总是轻柔缓慢,以减少磨损。这些习惯是他从技校老师和车间师傅身上习得的,这么做都是为了确保测量精度。

  游标卡尺所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是0.02毫米,这和车间里进口的电子千分尺、模具投影仪动辄0.001毫米的测量精度相比,差距不小。但这并不影响林玉登对游标卡尺近乎固执的钟爱。

  26年来,他在车间里总会时不时拿起模具,用卡尺测量模具不同位置的数据,一天下来他测量的数据最多超过300个。因频繁使用带来的磨损和老化,他手中的游标卡尺平均3年就要换一把。

  与游标卡尺“搭档”的,是林玉登手里的一张张图纸。

  在他的电脑里存着当工人以来经手的所有模具图纸,数量有1万多张。每天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在车间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对着这些图纸出神。

  这些图纸里,有车间里正在制造的新型模具的生产图纸,也有17年前他开发的P68A型手表机芯的结构图,甚至还有当年他跟着车间老师傅手绘的模具图样。“透过这些图纸上的线条,能看到不同模具内部的结构之美。对比不同时期的图纸,还能看到模具工艺的演变历程,反思早期工艺设计的不足。”他说。

  指尖上的仪式感

  林玉登回忆说,曾经的车间“很热闹”,有2000多名工人,不过,与机器为伴,在设备旁一站就是8小时的工作强度,让不少工人选择了转行。现在,只有300多人的厂房在林玉登眼中多少显得有些冷清。

  为了补上工人的缺口,上润公司进行了升级改造,车间里多出了几条由林玉登和工友们自主设计、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在这些生产线和先进机器的帮助下,车间工人能够完成比以往更加精密的制造加工。

  虽然有了新装备和新生产线,但在车间里,还是可以看到不少仍在使用的老机器。装配车间里的3台普通铣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如今,公司包括智慧水务水表在内的不少拳头产品的大尺寸部件,仍然需要在这些老机器上进行加工。

  车间角落里的气动打磨机是林玉登的“心头好”。

  打开台灯、戴上放大眼镜,坐在操作台前,打开机器,将打磨枪上高速旋转的磨头轻轻放在自己拇指的指甲盖上摩擦,对林玉登来说是一种工作仪式,也是他提高打磨精度的秘诀。

  “摩擦给指尖带来的震动感,能让我精神高度集中,也能帮助我更准确地调整操作的力度和角度,为后续的打磨带来更高的精度。”虽然这台气动打磨机已经有10多年的“工龄”,仍然需要工人进行手工操作,但它所能达到的打磨精度却能达到微米级,比车间里的自动化打磨机器精度更高。

  当初车间搬迁时,这些“过时”的老机器险些就被留在了废弃车间里,是林玉登的坚持,让这些“老家伙”住进了新厂房。

  “无论老机器还是新机器,对模具制造工人而言,要做出好产品,都需要沉下心来一点点打磨、调整。”林玉登说,“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设备如何升级换代,工人都不能丢了老手艺,现代化车间里也要有岁月的‘惯性’。”

  守“旧”是为了创“新”

  2019年4月10日,对于全世界的太空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当天,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发布,这张图片的诞生离不开一个重要设备——“中国天眼”射电天文望远镜。而这个望远镜上安装的500米天线桁架结构轴,就出自林玉登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之手。

  天线桁架由1.9万多个结构轴组成,每个结构轴的尺寸要求都不相同,精度还要达到0.01毫米。最初,林玉登和团队成员按照设计图做了多次试验,结果做出来却都是废品,这让他们备受打击。有人甚至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达到标准,林玉登和团队成员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对工艺进行调整。在工作室成员王茂松看来,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并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没别的办法,就是像以前的老师傅一样慢慢地调整,一丝一毫地微调。”

  林玉登告诉记者,一个产品要经历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图纸审核、工艺编排、加工等多个环节,而加工则分为钳工、数控、车床、火花机、精密慢走丝线切割、检测、抛光、装配8大工艺。

  虽然生产的模具部件、使用的工具机械每年都在迭代升级,但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却一如他最初在技校教材上看到的样子,没有改变。在他看来,每一个微米精度提升的背后都是一道道工序工艺的积累。

  看到如今技校学生们从自动化到工业机器人等五花八门的课本,他感叹:“技术创新不能空谈,老手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挑战新精度的‘地基’。”

  今年,林玉登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人选。“念旧”的他继续走在创新的路上。(摄影:李润钊 制图:陈子蕴)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